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东方的自然:故园情,耕读梦

华西都市报 2015-07-05 17:35 大字

《大地上的事情》

《和妈妈如影随形的日子》

《我的阿勒泰》

《中国萤火虫生态图鉴》

《冬牧场》

《胡麻的天空》

《自然笔记》

书中的大自然

主题策划

与西方自然主义多偏重自然的野性和原始之味不同,东方人热爱自然,在乎自然与生活的温情互动交流。对东方人来说,自然是物质的自然,更是心灵和人性的自然。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书写自然的散文精品,比如苇岸、刘亮程、李娟等。他们不是纯粹写对自然的礼赞,而是描摹和纪录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细节。

还有一些不以写作显名的普通作者,将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寻觅、喜爱、敬意,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起了自己的自然生活笔记。

不管是一些以自然为题材的散文作家,还是一些有识有趣的普通作者,他们笔下的自然文学,与其说是怎么回归自然,不如说是怎样成为一个保有天性的人,怎么过上一种自然、灵动、智慧的生活。在东方人心中,自然之望,核心是浓浓的故园情和耕读梦。

书写大地

大地上的事情,像诗又像散文

自然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可能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唯一可以与世界自然文学大师们比肩的同类作品了。作者苇岸,被公认为是中国自然文学写作的代表作家。

20年前,很多读者读到《大地上的事情》,便感到震惊:“现代居然存在这么有灵性的作家。苇岸是文坛一颗独特的孤星”、“他像黑陶埙一样低沉沧桑。”读者反映,在旧书市场上,1995年出版的《大地上的事情》被炒作到200元一本。

我们先欣赏一段苇岸的文字:“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浪,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到了六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

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苇岸在北京城郊田野里观察和写作,1988年开始写作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1998年,为写《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苇岸在老家附近选择了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

2015年6月,广西师大出版社再版了《大地上的事情》,编选了苇岸关于自然写作的所有成形作品,增补了日记中相关的文字,且首度收录苇岸在1998年历时一年拍摄的全套二十四节气的照片。

在这本书中,作者带你识鸟兽草木之名,观察蚂蚁营巢的3种方式,教你计算朝阳落日自始至终的时间,也看风中翻涌的滚滚麦浪,天边如命运般摇摆不定的流云。

他带着“法布尔式的乐趣”给你讲大地上的事情,你会知道什么叫作“世界温和,大道光明,石头善良”;蚂蚁、蜣螂、胡蜂等昆虫;麻雀、苇莺、杜鹃等鸟雀;麦子、白桦等植物;日出、大雪等物候……

你会发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万物之间,都有着深刻而细腻的联系,令人心动:人类以大地为居所,应当对此怀有谦卑的感激之情,而不要成为一个妄为的物种。

苇岸的自然写作,受到了美国作家梭罗的深刻影响。苇岸透露,是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改变了自己对文学和世界的认识。尤其是梭罗自由、本质、无拘无束、简单直接的写作风格,促使苇岸形成了文字优美、思想深邃的文笔风格:既像诗歌又像散文。

比如他写道:“从太阳降落到满天星斗,也是晚霞由绚烂到褪尽的细微变化过程。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过程,它很像一个人,在世事里由浪漫、热情,到务实、冷漠的一生。”“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往往是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转化时的过渡。它们由于既不属于前者,又不属于后者,便获得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们由于既包含了前者,又包含了后者,从而更加饱满和丰富。黎明和黄昏比白昼与黑夜妩媚,春天和秋天比夏天与冬天灿烂。”

书写村庄

一个人的村庄,纯净又有温情

写农村的散文作品很多,但刘亮程写农村的作品是独特的。

跟其他作家写农村主要是站在一边观察、或者短暂体验不同,刘亮程是写他住过的村庄,写他真实的农村生活。他喜欢在没事儿的时候,拿着铁锨在村庄里闲逛。他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这些都在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里被体现:“有个农民,终日扛着一把铁锨走在田野上,悠闲时东张西望,关心着村里的驴和村外的兔,忙碌的蚂蚁和离群的飞鸟,还有风中的落叶和地里的虫子……”

在刘亮程的眼里,琐屑、卑微的乡村事物,纯净又温情。他就像看着自己的亲人一样,从它们身上看见人的命运。

刘亮程这样写村庄里的狗:“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远、神秘。”

村庄里的马也让刘亮程充满悲悯的情怀:“人和马常常为了同一件事情活一辈子。在长年累月,人马共操劳的活计中,马和人同时衰老了。我时常看到一个老人牵一匹马穿过村庄回到家里……人只知道马帮自己干了一辈子活,却不知道人也帮马操劳了一辈子。”

刘亮程独特的视角,诗意的感悟,使得单调、平凡、琐屑的乡土生活变得令人向往。

刘亮程生长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乡下的事物,那些牲畜、草木、天气、阳光、吃、劳动,一个敏感的童年的心灵耳鬓厮磨。

刘亮程说,他认字,是从大自然开始的,“我是先看到大自然中的鸟儿,才学会了文字中的‘鸟\’字,进而认识了和鸟相关的事物。”

长大从学校毕业后,他又分回到乡下一个小农机管理站工作。跟其他作家在文学道路上的进步很大得益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不同,刘亮程说:“文学作品对我的影响,肯定不会有我家乡的一场风对我的影响大。在我的写作过程中,许多东西都能影响过我,但最终影响我的肯定是这片土地,和我扎根地上的全部生活。”

书写生活

阿勒泰的生活,有尊严有乐趣

在中国文坛上,李娟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生活在遥远的阿勒泰山区的李娟,中学毕业后跟着母亲,常年随着游牧的哈萨克牧民做小买卖谋生。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李娟开始了自己的散文创作。

艰苦粗粝的现实生活,被她以一种清新活泼、幽默旷达、纯净简洁的文风表达出来,产生一种清澈动人的吸引力。李娟的作品最开始只是被一小群读者安静地阅读欣赏,后来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著名作家王安忆,曾拿李娟的文章当成范文,在复旦大学的写作课上,让学生们诵读、分析。

王安忆认为,李娟的作品“贯穿着一种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些人的文字你看100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

《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羊道》《冬牧场》,读过李娟的散文,你会发现,她的写作,不是探险式的、旅行式的、采风式的,而是自然生活式的。

她对大自然不是体验也不是旅行,而是与大自然生死相依,过着一种艰辛、苦难又有其尊严与乐趣的古老生活。在李娟的笔下,有她的妈妈、外婆,善良的邻居以及当地人日常生活的趣事,更多的则是对大自然原生态的动人描述。

在《深处的那些地方》中,她有过这样的描述:“我脱了鞋子过河,河水冰冷,踩上河心最大最平的那块石头后,脱下外套使劲搓脚。然后——通常这时都会如此——裹着外套躺下小睡一觉。在阳光长时间的照射下,石头已经滚烫了,那烫气把整个身体都烫开了似的,舒服得一动也不想动。但毕竟这是泡在雪水里的石头,不一会儿,身下的烫气就退下去,凉气幽幽升上来,全身宁静,同时清醒感渐渐涣散……”

在李娟灵动清新的文字里,读者可以一起体会大自然蕴含的沉静广博的力量。那个地方有安静的大山、河谷、泉水。蓝天白云,悠悠千年。而她内心中天然与本色的童真,则散发着一种纯真小女孩的气息。

书写爱心

大自然中游荡,记录女儿成长

“春天的花热闹地开/夏天的无花果树上趴着天牛/秋天你的小手捡起落叶和果子/冬天我们站在树下呵出长长的白雾/这些都是/和妈妈如影随形的日子里/珍贵而又温柔的礼物。”

当下,普遍流行孩童认字、背诗等认知教育。但有人却认为,让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是对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一位叫红茶的插画家妈妈,在她家的小女孩嘉嘉学会走路后,并不急着教她认字、背诗,而是带着嘉嘉在大自然中游荡,看花看草看虫子。

这位妈妈认为,在大自然中感受空气的流动,观察树叶的颜色,嗅到花草的香气,对处在“原始状态”的小孩来说,更为重要。

红茶将女儿在认识大自然过程中的成长细节,那些天真而珍贵的儿童心理,呈现到自己的笔下。她将自己带着孩子认识的每一种野花野草,都画在了书中,配以手写体的互动日记体文字,很是可爱。这些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爱心日记,也被整理成《和妈妈如影随形的日子》出版。

跟着这位文艺范儿的插画家妈妈,读者可以感受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可爱瞬间,也可以学习一些植物的形状和特点。比如春天的蒲公英和紫花地丁,夏天的狗尾草和地雷花,午后吹过小院树梢的凉风,召唤蜗牛出来散步的夜雨……

书写温情

博士媳农民婆,一起关注自然

语言学博士芮东莉,在从事出版社编辑工作之余,致力于环境保护和自然教育。

在美国克莱尔与查尔斯合著的《笔记大自然》影响下,她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本原创《自然笔记》。通过绘画和书写,她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界里的花草木虫。

上海周边公园和郊外的昆虫,蚊蝇,鸟类,种子,植物,从办公室窗前到小区门口,从校园行道树风景到雨后公园的奇迹,从偏僻山野到喧嚣都市,自然界各式各样的存在,在她的笔下呈现。

这本《自然笔记》提醒我们,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除了钢筋水泥,车来车往,还有并不远的动植物,像在等待我们发现它们,记录它们。在都市里,用心感受自然,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有趣的是,在芮东莉的影响和指导下,她年近七旬的公婆秦秀英,也开始做起了自然笔记。

秦秀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妇,热爱自然,喜欢花草。只念过一年半小学的她,65岁开始识字画画。在儿媳妇的启发下,她开始画乡村的小驴、鸡、麦子、胡麻、糖菜、瓜……活灵活现的画作配上单纯质朴文字,别有一番风味。她的画作在网上发表以后,很受网友喜欢,亲切称她为“秀英奶奶”、“好学婆婆”。

秦秀英说:“我也喜欢植物,花草树木青蓝雾罩的,可好看了。有了植物,才有好空气和虫子。虫子长得各式各样的,有的也挺好看。有了虫子,就能有鸟,因为鸟喜欢吃虫子。鸟也能给我带来快乐,以前鸟多,我一个人在地里干活觉得寂寞,突然天空中飞来一群鸟,边飞边叫,我仰头看是什么鸟,听它们的叫声,就不觉得寂寞了。”

“秀英奶奶”这些图文并茂的笔记,被集结成《胡麻的天空》一书出版。简单质朴的图文,反射出中国农村过去几十年间的自然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农村老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读到一位普通母亲平凡而丰富的心灵史。

/延伸阅读/

《田园之秋》

陈冠学著

与同时期众多描绘山林田园生活的作家相比,陈冠学显然走得更远。

1934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的陈冠学,在辗转做过编辑、教师多年后,上世纪80年代辞去教职,重归田园,过起晴耕雨读的书生农夫生活。

散文集《田园之秋》是他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一年中从初秋到晚秋的田园生活。其中有农时农事的记载,有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晨昏读书的心得,有作者对朴实生活的缅怀,和对昔日农村自然之美的讴歌。

陈冠学曾师从哲学家牟宗三,钻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以《田园之秋》不只是田园生活的记录,作者常常用老庄思想来批判现代政治文明,反思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南开花事》

莫训强著

本书以开花时间为线索,记录了南开校园中的115种春季开花植物以及它们的简要识别特点和在南开校园中的位置。每一篇中,除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学知识之外,作者还讲述了与植物相关的故事,有在他丰富的自然观察经历中那些人和事,也有一些我们关于植物的集体记忆。

书中藏有一幅南开校园的手绘地图,配合每一篇中关于植物位置信息的介绍,构成了一份南开植物指南。依照本书游览南开校园,可以看到与往常不同的风景。

不在南开的读者也不必失望,你可以参考本书的目录,对自己身边的植物进行观察,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花事日历。

《中国萤火虫生态图鉴》

付新华著

萤火虫是我们小时候可爱的玩伴,装在玻璃瓶中、缝在豆荚中、塞在南瓜藤中……这些都是我们美好童年回忆的一部分。

孩子们渐渐长大,大多都移居在城市,萤火虫也就离我们愈来愈远了,我们对萤火虫也逐渐淡忘了。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萤火虫的栖息地破坏严重,种群数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下降。为了保护这些美丽的暗夜精灵,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全中国的萤火虫种类、分布及数量。

作者付新华以10多年的萤火虫研究成果编撰出版,收录了中国常见萤火虫的标本、外生殖器形态及生态照片,可以作为爱好者研究萤火虫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萤火虫爱好者野外赏萤的指导书。

《小森林》

五十岚大介原著

女主角市子伫立在寒冬美景中,依旧独自面对寂静的山野,操持着耕种的生活。“冬天结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下个冬天的食材,在小森的生活就是如此周而复始。”

根据五十岚大介同名人气漫画作品改编的电影《小森林》分为夏秋篇和冬春篇。从大都市回到乡村的主人公市子,一个人过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种田、打谷、酿酒、储存食物,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的规律,回归内心充盈。

这部关于自然、美食、生活的电影,全片在日本岩手拍摄,当地春夏秋冬的美景尽收眼底。人、食物、自然之间的平和简美,令人心生向往。

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本身由衷、执着,对日常食材的细致用心和悉心品尝,让人更加珍惜平常人生。爱惜食物和日常,是这部电影的真正精髓所在。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实习生沈羽婷

绘图 司婉靖

新闻推荐

探寻泸州天立学校数字背后的力量

理科600分以上的特尖生33人(部分)2015年,天立中考成绩620分以上56人文科600分以上的特尖生17人(部分)2015年高中重本上线率突破60%,初中省一级示范性高中上线率突破70%2015年,泸州天立学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