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歌不老 重现青春

宜宾晚报 2015-06-08 22:18 大字

罗建华 晚报记者 张新

珙县苗族古歌流行于珙县苗族地区,是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从2005年以来,珙县就对苗族古歌开展了保护工作。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珙县苗族古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重新焕发出了青春。

苗族古歌,是以苗族关于天地、日月的形成和运行,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变化,物种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苗族婚礼、丧仪等为叙述内容的古老歌谣群体。

珙县在历史上曾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苗族从元末民初开始迁入。珙县苗族迁入,将苗族古歌带来珙县,在和本地的汉族及其他民族不断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的特色。珙县苗族古歌主要集中分布在珙县罗渡苗族乡,玉和苗族乡和观斗苗族乡以及洛表镇、底洞镇、王家镇、洛亥镇等苗族聚居地区,上罗镇、曹营乡、石碑乡、珙泉镇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古歌内容:

创世、丧仪、婚礼、生活

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对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许多事件,无法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只能将这些事件编成歌谣、故事、诗歌或融入习俗中,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口相传,用歌谣、故事和习俗的形式传播自己的历史。

流传于珙县的苗族古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创世古歌。在远古时代,苗族先民对天地、日月的运行,万事万物的演变,人类的起源等方方面面产生了种种臆测,形成了各种解释。于是,他们用苗族特有的腔调,以吟诵的形式把这些“传说”辈辈相传。流传于珙县等地的,有关于天地形成的《织天织地》,有关于日月产生的《铸日造月》和《射日射月》,有关于洪水淹天下的《黄水潮天》,有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兄妹成亲》《繁衍人烟》,还有有关于物种起源的《谷种起源》《竹木的来历》……这些古歌,以韵文体和散文体吟唱,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二是丧仪古歌,苗族在举行丧祭仪式时吟唱。其中最主要的有亡人亡故时的《指路歌》,还有丧祭卸孝仪式中的《孝堂话》。亲友前往吊祭时,还要唱述《交礼歌》。这是一组主客对唱的礼仪歌,通过相互对唱,表达吊祭者对亡人的怀念和敬重,同时也表达出主家对吊祭者的感谢。在丧祭场合中,凡有亲友前往吊祭,都要举行专门的祭奠仪式。祭奠时,根据吊祭者与死者的关系,要唱述专门的祭歌。这些祭歌一般由专人演唱,叙述死者生前对子女和亲友的关爱,也表达悼祭者对死者的怀念,并暗示亡魂领受悼祭者的心意,会保佑其平安,这些歌实际上就是一篇篇充满怀念的祭文。

三是婚礼古歌,通常称为“婚姻礼词”,其特点是一问一答的唱述表达。有初论婚事时的《讨亲歌》,有迎娶时唱述的《接亲礼词》,有女方送亲前往男家途中和到达后唱述的《送亲礼词》……从论婚之初到完婚之时都有其特定的礼仪古歌。此外,在婚礼场中,还有许多由歌手们不拘形式唱述的歌,如《天黑歌》《洗脚歌》《遣媒歌》《和气歌》等。

四是生活古歌,这是日常生活及在劳动生产之余吟唱的歌。珙县苗族的生活古歌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生活场面就有不同的歌。如反映游猎生活的有《打猎歌》,反映农耕生活的有《种粮歌》,描绘田园风光的有《喜鹊和蝉》,反映静谧的夜晚人们进入甜美梦乡的有《黑夜歌》等。

古歌价值:

苗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珙县苗族古歌可以说是苗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涉及包括民族创世、迁徙、征战、婚姻、爱情、丧葬、节庆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它拥有的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幅苗族古代神画故事的瑰丽画卷,表现苗族先民不畏强暴、不怕千辛万苦的创世精神,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

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珙县苗族古歌长期以来积淀了大量的古老而又原始的、原汁原味的苗族语言,为研究苗族语言提供了原始、真实的资料,具有很高的语言文学价值。它还是珙县苗族历史的“写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民俗研究价值。此外,它有着率真质朴的语言个性和未加修饰的原生态性,也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并集历史、文学、音乐、民族学、美学于一身,对于丰富我国苗族的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古歌新貌:

上百歌手恢复演唱

珙县苗族古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世人瞩目。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美国、法国、英国等国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社会科学院专家们就多次深入珙县苗族地区对珙县苗族古歌进行考察、调研。美国语言学家葛维汉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往罗渡乡王武寨考察,回国后写出了《四川苗族民歌和故事》一书。四川省民委编辑出版的《四川苗族古歌》,其素材80%源于珙县。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苗族古老的文化也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兴文化的冲击,珙县苗族古歌发展至今,也出现了断层和失落。到21世纪初,珙县地区能吟唱苗族古歌的已从最多时的200多人锐减到二三十人,而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最大年龄今已经80多岁了。抢救和保护珙县苗族古歌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从2005年开始,珙县开始全面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珙县苗族古歌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传承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苗族古歌歌手发展到了现在的156 人,县内各苗族聚居地区,基本上都恢复了苗族古歌的演唱活动;收集、整理了珙县苗族古歌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实物资料,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珙县苗族古歌档案数据库,基本上扭转了珙县苗族古歌濒临失传的局面;根据珙县苗族古歌素材创作的《花山情》《花山谣》《亚罗卡的罗》《朵荡之哟》等文艺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使珙县苗族古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极其有效的利用;

珙县罗渡苗族乡继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2014年再次以苗族蜡染、苗族古歌等为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宜宾市第一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图片由宜宾市博物院提供)

新闻推荐

中国产品如何走向中国品牌?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安蓓陈炜伟于佳欣)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很多中国企业不断加快品牌建设和走出去的步伐,成为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亮丽名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