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耗费20年严歌苓创作《床畔》

天府早报 2015-05-18 15:47 大字

■天府早报记者段祯

近日,严歌苓的最新作品《床畔》正式出版,13日晚,《床畔》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严歌苓与作家刘震云进行了一场主题为 “我为什么写作”的对谈。严歌苓一贯花“笨功夫”写作,曾以香港人对作家的称呼称自己为“写稿佬”。而这部作品,从起笔到付梓竟花了20年时间。

新书表达“英雄主义”

《床畔》的故事要从1976年的西南小城讲起。书中讲述了一个名叫万红的女护士长年照顾一位“活烈士”张谷雨,后者是1976年在成昆铁路建设中为救战士负伤,成为植物人。时代变幻,只有护士万红的信念与坚守成为绝唱,终成另一种英雄。

如何理解英雄主义?严歌苓说,“我自己理解的英雄主义包括勇敢、忠诚、舍己为人,超乎寻常的人性美,《辛德勒名单》里的辛德勒,就是难得英雄”。

写作时曾住院观察护理

书中描述护士和植物人病人之间长达几十年的感情。一些读者觉得女主人公“不接地气”。面对这样的质疑,严歌苓回应,“我不明白什么叫接地气。这本书是象征主义写法,不是写实主义,不是经验主义”。

这部作品却丝毫不缺少细节。严歌苓遵守着自己实地调查采写作品的原则,详细查阅了有关植物人的资料,还住在医院20天来观察护理细节。

张艺谋曾提出修改意见

小说起笔于1994年,严歌苓的父亲去美国探亲时建议她以两个人的主观视角来写:一是女护士的视角,一是被传统医学判决为植物人的张连长的视角,两个视角都是第一人称。严歌苓写了厚厚一沓稿纸,却发现故事像个童话,缺少力量。

后来再次书写时,偶然与导演张艺谋聊天时谈起这个故事,张艺谋与严歌苓的观点一致:“不应该把植物人作为其中叙事视角之一,关键不在于他是不是真的正常地活着;关键在于万红以信念去证实他活着。”

■对话严歌苓

记者:您对自己做自己作品的编剧怎么看?

严歌苓:我自己做编剧很不合适,改剧本要改小说的思想,但是每种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最后还要落实自己头上。

记者:最近写剧本还是小说?

严歌苓:刚刚完成了《妈阁是座城》的剧本初稿。

记者:您怎样保持勤奋的精神状态?秘诀是什么?

严歌苓:要是写命题作文,比如影视,就会有压力,就会累,因为不愿意去驳人家面子,我还是更乐意去写小说的,因为小说可在每天控制,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说到维持精神状态的秘密,其实就是我有躁狂症,有躁郁症。有巨大创作力的人,比如伍尔夫和梵高都有此类病症。

记者:能推荐一下您喜欢的、欣赏的文学家或文学作品吗?

严歌苓:国外的有马尔克斯,中国的作家作品也有很多,但是说到一部,还是《红楼梦》,它是最丰富的文学源泉。

新闻推荐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作者:梁实秋[简介]梁实秋先生不仅是一位翻译大家,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不泯然于所谓的潮流。梁先生早年留学美国时即受白碧德教授的影响,而白碧德作为新人文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提倡以人的原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