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约瑟与内江糖酒业

内江日报 2014-08-10 02:27 大字

动力酒精,系甘蔗生产白糖后产生的废蜜提炼出的液体燃料。抗日战争时期,汽油十分短缺,作为大后方的资中和内江(当时,资中为专署,辖资中、资阳、内江、荣县、仁寿、井研、威远、简阳)所生产的动力酒精作为替代能源,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引起了一位英国科学家的关注,他就是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博士1900年生于英国伦敦,系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世界著名生物化学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他在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中国科学》摄影集与《科学前哨》是研究中国现代科技史、中国抗战史、民国史的重要著作,与夫人李大斐共同编著的《李约瑟游记》(余廷明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以及其他著作,对当时的资中与内江的白糖及动力酒精生产作了较详细的记述。

◇李建友

1

李约瑟博士的中国之行始于1942年。次年3月,他从印度经昆明到达战时首都重庆。6月,经他提议并得到英国政府认可,由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的中英科学合作馆在重庆成立。至此,他开始了在中国长达3年的科学文化“长征”。

在战时交通困难的情况下,作为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的李约瑟,与馆员一道,依靠一辆2吨半的旧卡车,深入中国西北、西南、东南及北平、上海、南京、香港等10余个省市的城乡及科研院所、大学、工厂,进行了10余次长途实地考察,行程达25000公里。其间,访问了近千名中国科学家、学者、教授及厂长、工程师,为其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积累了大量原始材料。同时,李约瑟还借此机会开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向中国科技工作者赠送西方科技书刊6700余册,并推荐100多篇中国科技界人士所撰学术论文在西方科技刊物上发表。这些论文的作者,有童第周、王淦昌、吴大猷、李四光、贝时璋等著名中国科学家,还有不少企业科技人员,其中包括内江制糖厂工程师黄成训撰写的《中国传统的制糖方法》,此文发表于当时欧洲的《化学工业学会》杂志。

黄成训以内江制糖业为主线,论述中国悠久的制糖工艺和取得的成效,受到李约瑟博士及西方科技界名流称赞,也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东方学大师、糖史研究专家季羡林教授在著述《糖史》中,将欧洲、近东和印度以及南洋群岛等制作白糖之法和中国制作白糖之法作过深入的比较研究,得出制白糖“黄泥巴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的结论。而内江自明清以来,即以季羡林上述之工艺生产白糖。文学大师、文物专家沈从文在他的家书中曾谈及他在内江高氏糖坊亲眼所见:“……每天熬四五十钵。稍冷,再移到另外一个房间去(照例有大几百钵子坛子)加上一层稀泥,泥水滤去,经过七天,白糖就白了……”①即为一证。这是在离心机未出现前,人们生产白糖的技艺。

2

1943年4月27日,李约瑟博士与澳大利亚驻华公使埃格尔斯顿及黄兴宗秘书等,由重庆经内江去成都、嘉定(今乐山)、李庄、泸县进行考察。对于此行第一站夜宿地内江,他在书信中作了记述:

“我们投宿在内江(资中)动力酒精厂(笔者注:此处存疑,据原内江地区档案馆《内江蔗糖档案资料选编》第527页记载,为适应抗战需要,原陕西酒精厂于1939年全迁四川资中银山镇,次年2月,设备安装成功,名资中酒精厂,厂长张季熙)。该厂每月利用废糖液生产很多加仑的动力酒精。厂长兼总化工工程师张季熙(广东揭阳古沟张氏后裔,榕江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沪大,后入北京大学,师从张竞生教授,以优异成绩得到蔡元培校长器重。1922年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后为世界屈指可数的酵糖权威专家)接待了我们,我们与他和工程师一起共进晚餐。非常幸运的是竟能在这里讲德语,因这是张能讲的唯一外语。所有工程师都是广州人,因此,地道的国语他们不完全懂。很明显,张非常能干,他在荒凉的沼泽地创办了这家工厂。整个地方出奇地整洁并有一种德意志式的布置。”②其间,李约瑟一行深入酒精生产现场考辨这一替代运输能源产品,即将废糖蜜提炼成动力酒精的发酵、提炼工艺流程及科学理论,还利用随身携带的相机,留下了酒精厂外貌及与张季熙厂长和部分员工合影的历史照片。此照片及配套说明文字已入录他与李大斐合编的《科学前哨》,于1948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科学前哨》一书曾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扩大了包括当时全国酒精中心内江、资中数十家酒精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川西的科学》系李约瑟在川西的考察结集论文著作,在其中《工业技术》一篇里,他再次谈到了酒精厂及厂长张季熙:

“国立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遍及四川,在内江周围的制糖区,有用糖蜜生产的燃料酒精的工厂,那家由张季熙博士领导的工厂就是其中之一。”③

动力酒精给李约瑟的内江之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1994年12月,他在英国伦敦以《战时中国的科学与生活》为题的广播演讲中,回忆了他亲身体验,即乘坐动力酒精驱动汽车的感受:

“动力酒精好多了,它或者是通过制糖工业的副产品废糖液发酵……我自己就在我的卡车(改装的救护车)上用了几个月的动力酒精,并且发现即使在陡峭山路上也比较令人满意。”④

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摄影集于1945年由英国先驱出版社出版,他在该书的前言中,对中国人研制的动力酒精大加赞扬:

“中国人是如何坚忍不拔,富有智慧,从以下几个科研和教育的例子可见一斑。中国最大的困难之一是在机动运输的途中,持续供给燃料……对于所有设备的燃料需求而言,这当然远远不够,因此,同时还大量使用工业酒精,这是用蔗糖工业的副产品糖浆,或是用玉米和大米经发酵而获得的……在我参观的四川中部的工业酒精厂附近,有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令人十分感兴趣的地区……”⑤

1943年8月14日,李约瑟及美国石油地质学家爱德华·贝尔兹爵士、上海复旦大学的作家兼诗人罗伯特·佩恩和著名的牛津大学农业化学家廖鸿英女士等同乘一辆车,再次经内江去成都,他在日记中记述了内江地域人文风情:

“去成都这条路我自然不陌生,但有自己的卡车真是太好了。卡车前中英两国的国旗迎风飘扬,车身两侧印有‘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白色字样。我喜欢开车,所以与邝威(中英科学合作馆专职驾驶员)各开了半程。我们的第一站是内江,这里的中国旅行社的旅店非常清洁、舒适。我们一行应邀与当地罗氏一家共进晚餐,晚餐丰盛味美。其间,我与一位优雅的中国骑兵上校交谈。上校在法国索末尔受过训,说一口流利的法语……”⑥

3

1944年3月21日至4月14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重庆上清寺求精中学校园内举办了一次展示战时工业及科研成果的“工业产品展览会”,有100多家国家所属企业参展。展期内,翁文灏、钱昌照两位资源委员会正副主任邀请蒋介石前来参观。李约瑟在发表于1944年《自然》杂志第153卷的文章中写道:

“接下来是化学工业,动力酒精的生产曾为封锁的中国运输原料的供应作出过贡献,并因而明智地受到鼓励。这里的一系列精细模型,尤其是来自张季熙博士所主持的内江(资中)酒精厂的模型,以及那些优秀的化学及真菌学展品展示了动力酒精的生产。”⑦

钱昌照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称,战时四川由国家接收的10多家酒精厂和能源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内地工业发展,也使原来十分落后的地域有了工业。

正如上述言及,内江的近代民族工业,正是从半机械化及机械化糖厂及酒精工业开始。动力酒精这个当时内江工业的代表符号,通过李约瑟及其领导的中英科学合作馆在国际上的大力宣传,内江,这个西南普通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一定程度上因糖及动力酒精对民族的贡献而得到提升。

1946年3月,李约瑟离华赴巴黎,组建联合国教育组织自然科学部,并任组建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

1976年后,他与夫人李大斐倾其全部财力、精力,编著被称作世界文明史上规模空前、卷帙浩繁的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其著述中亦包含内江、资中人在内的中国人的智慧和中英科学合作馆成员国之中国、英国、美国等国科学家在内江考察时留下的足迹及故事。

1995年3月24日,首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之一的李约瑟博士以95岁高龄在英国剑桥寓所逝世。

注释:①《沈从文家书》第36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②③④⑤⑥⑦《李约瑟游记》第30页、第110页、第45页、第324页、第126页、第188页。

新闻推荐

文明崛起的法治力量

◇李伟谭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法治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调研中,无论是高层官员、专家学者还是基层普通干部群众,对这一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答案。而几乎一致的是,大家都认为,无论是实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