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 树 护 树 史 话
古代道路绿化
在道路两旁植树,是我国古老的传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分别通往燕、齐、吴、楚等地的大道。据《汉书·贾山传》中说,这些大道两侧,每隔三丈即“树以青松”,非常壮观。汉朝时,京城长安的街道多栽桐树、梓树和槐树,每到夏季,绿阴一片,繁花似锦。北魏都城洛阳的道路绿化以槐、柳为主,街景很美,有诗赞道:“洛阳佳丽所,大道荡春光。”唐代的道路绿化以槐树为主,王维曾有诗句写道:“俯十二兮通衢,绿槐参差兮车马。”北宋东京(今开封)植树最多,树种有柳、石榴、樱桃等,并以行道树作为隔离带。元代更加重视植树。元世祖规定大道每隔两步要植一树。清时,左宗棠率部收复新疆时,凡有水源的地方都要在路旁栽柳。
古人历来把植树作为评价官吏政绩的依据之一。唐代的柳宗元不仅以诗而闻名,也因道路绿化而名垂史册。宋代蔡襄任福州知府时,因下令各州县大搞道路绿化而有功,闽中民谣赞道:“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找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古人植树趣闻
在我国古代,留下了许许多多开展植树的遗闻趣事,值得人们记取和效行。
庆功栽杨。远在西周时期,“常胜大将军”沙浚其,每打完一次胜仗,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从此,这种庆功栽种杨树伴随着这位用兵如神的将军,遍种崇山峻岭。
治病种杏。三国东吴名医董寿,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1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万余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寿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思乡植树。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寓志植树。江西吉安县固江乡的“侯城书院”,生长着2株枝繁叶茂的柏树,距今已经700多年,这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代在此读书时所栽。当时共种5株,其中有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学友们不解其意,文天祥说:“吾异日大用,必尽忠报国,此柏当年也。”后来,所种柏树成活后,倒栽的那棵枝叶倒垂,别有异趣,历代名人纷纷慕名瞻仰它的风姿,清代诗人胡友梅还写过《侯城书院古柏》诗来赞美它。
刺史种柳。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不但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他自己还“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他还发动民众绿化柳江沿岸,并诙谐地写道:“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左公植柳。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时,东起潼关,西到新疆,颁令沿途种植树木,而且布告周知:“有毁树者,即军法从事。”他在新疆戍边时,又令士兵自玉门关至迪化(今乌市)、阿克苏,沿途植柳,长达数千里,曾写有“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如今平凉、六盘山和阿克苏等地,还有一些当年种植的几人合抱的“左公柳”。
中山植树。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长着一株绿叶纷披的酸豆树。据考证,这株树是孙中山17岁留美回国时从美国檀香山带回的树籽,栽种在此而生长起来的。孙中山重视林业,倡导植树造林,他强调中国必须“急兴农学,讲求树艺”,在《建国大略》,《建国大纲》中,反复阐述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并于1915年正式确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开展人民性植树造林活动,树立人民育林爱林新风。
投核植桃。北宋诗人石延年在连云港做官时,看到当地“山岭高峻,无花卉点缀映照”,便产生绿化荒山的念头。他想了个妙法,叫人用黄泥裹上桃核射到山上去。此法果然有效,两三年后,这里竟然“花发满山,烂如锦绣”。
黄帝栽树。陕西黄陵县轩辕庙中,现存一株高大的古柏,下围足有10米,高为19米,堪为群柏之首。经考证,乃轩辕黄帝所栽,距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
孔子植树。山东典阜孔庙的大成门内,用石栏牢固地围护着一株挺拔苍劲,高达20余米的古桧。据有关资料记述,此树乃孔子所植,原树已经枯萎,此株乃清雍正年间萌出的新芽长成。
诸葛亮栽桑。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
白鹿洞丹桂。江西庐山风景区白鹿洞,生长着一株芳香四溢的丹桂,吸引着不少游客。此树是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为后人所留下的。朱嘉深通理学,热爱大自然的景色,凡他到过的地方,都根据不同季节,栽植几棵风景树,这株丹桂正是他栽植风景树中保存下来的一棵。
平山堂垂柳。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堂前有一株古老的垂柳,人称“欧公柳”。原来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平山落成时,亲手栽植垂柳数株,随着岁月的流逝,保存下来的仅有这一株。
北京动物园大松树。北京动物园有几株特别高大的松树,干粗枝壮,松叶茂盛,游览的人喜欢在此歇凉透风。这几株大松是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生态观的体现。宋积极主张保护生态环境,大兴林木,不准滥砍滥伐。这几株树就是他当时带领民众栽种的一片松林所残留下的几株。
古人植树护树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多处做过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要栽花种树,这在他诗中有所体现:“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苏轼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西湖,并在湖堤上种树因而留下了“苏堤春晓”这一著名景观;“手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有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绿荫。在黄帝陵,传说是黄帝亲手栽种的柏树(称“黄帝手植柏”)郁郁葱葱,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古城曲阜有孔子的“先师手植柏”。泰山岱庙也有“汉武帝手植柏”。“中庭树老阅人多”,炎黄子孙树下瞻仰时,自然会生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崇敬之情。
古人不仅重视植树,也十分重视保护林木。早在夏禹时代,我国就有了有关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逸周书》记载:“禹之禁,春三月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治理齐国时曾说:“为人君而不能保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宋太祖赵匡胤规定:“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清朝雍正继位时就要求严格保护山林:“严禁非时之斧斤,牛羊之践踏,歹徒之窃盗。”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颗树长在院中,就成‘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砍树的念头。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状:“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他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关保护林木的故事。传说西湖净慈寺有一古松,某新任太守为修造衙门下令征伐,方丈无计可施,幸亏有个济颠和尚写了一首诗,派人送给了太守。诗云:“庭松百尺接天高,久与山僧作故交。本谓枝柯千载茂,谁知刀斧一齐抛。庭前不见龙蛇影,宅畔无闻风雨号。最苦早间飞去鹤,晚回不见旧时巢。”太守见诗,权衡利害,终于收回成命。
攀枝花市2014年
“6·29”全民义务植树日宣传专栏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记者崔清新苑苏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到来之际,国家档案局从8月15日起在其官方网站每天发布一集《伟大胜利——中国受降档案》专题视频,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