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中日甲午海战:枪弹不配套或是清军溃败原因
1894年清朝与日本的甲午之战失败,其原因何在,直至今日,众说纷纭。
其实,对于一场战争的成败,除了对大背景大环境的分析,技术因素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大家最熟悉的北洋水师的炮弹里掺沙子的故事,除了引发对军火质量和军火采购者的怀疑之外,其实也涉及到一个军事装备的技术问题。早在当时,甲午战争前后,就已经有清朝人从技术角度分析战争。
晚清一位安徽籍的禀生,名叫朱照,他给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书,谈了自己对清朝军火装备的看法。朱照对军备的看法很专业,他说清朝采购军火很紊乱,往往弹药和枪炮不配套,更要命的是,这些不配套的弹药和枪炮混放在一起。例如北洋水师等海军的军舰上,有德产的克虏伯、美产的格林机关炮等各类大炮和炮弹,但如果格林炮弹放入克虏伯炮的炮膛,炮就打不开,延误战机,在千钧一发的战场上如果出现这种乌龙,其后果不可想象。
在甲午黄海海战时,日军军舰速射炮可以一分钟发射6枚炮弹,而北洋水师火炮大多一分钟一枚炮弹,在速度落后的情况下,如果放错炮弹,挨打的可能性就更大。
朱照对士兵素质也很清楚,他说清朝陆军很多“粗卤之夫”,军事技能生疏,面对五花八门的弹药枪械“不能一一辨认”。混乱的弹药枪支配备加上技术不过关的士兵,简直是找死。
即使有少数老兵熟悉枪支弹药的配套,但由于平时弹药就没有配备好,战事仓促,随手拿错,也会误事,“信手误携,贻害匪浅”。弹药枪械配备的混论也和管理的混乱相关,指挥官对这种情况居然多不知晓,“营官、哨弁尚有不能尽识者哉”。
当时也有报告验证了朱照说的这种情况,说制造局(是哪个制造局,不得而知)军火库有子弹近150万发,居然有百分之七十失效或子弹“不和膛”,想一想都出冷汗。
相对清军眼花缭乱的步枪装备,日军的枪支似乎相对较简单和统一,除了其本国产的村田步枪马枪,还有四类进口枪,美国英国各两类。
清陆军以这种装备情况与日军作战,自然要吃大亏。双方伤亡比例很悬殊,例如最激烈的牛庄战役,清军拼死奋战,才击毙日军105人,而清军战死1880人。(人民网)
新闻推荐
◇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内一科庞遵兵当2月下旬接到医院通知,派我到灾区映秀支援时,我的心情很是激动,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想着为灾区做点事情,尽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2月28日,我们一路长途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