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该刺破汽车“低油耗”的泡沫了

攀枝花日报 2014-03-18 05:19 大字

□袁云才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央视记者近日卧底汽车检测中心,对其进行汽车油耗测试时的作弊行为进行了暗访,内幕触目惊心。汽车生产厂家想将油耗做到多少,对方就可以“帮忙”做到多少。一个个人为制造出来的虚假油耗报告,不仅欺骗了消费者,更是严重干扰甚至误导了国家在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方向。

这一内幕曝光后,想必广大车主有恍然大悟之感。太多的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买车时,明明标签上标注的“理论油耗”是每百公里耗油6升,把车开回家后却发现,实际耗油量达到每百公里10升甚至11升。

媒婆吹牛嫁出丑女,娶亲的一方还可以骂几句泄愤,甚至可能克扣“跑路钱”。消费者错买了吹牛吹出来的“低油耗”车,却往往找不到投诉的对象。去店家质疑吧,对方会有千般说辞来搪塞,诸如操作习惯、驾驶技术、路况原因等,更硬的一句话会呛得你找不着北:这是权威机构测定的数据。于是,消费者只能自我安慰:或怀疑自己是司机中的“菜鸟”,有待技术磨炼;或感叹出行路上的红绿灯太多,寄望于今后多抢黄灯、少踩刹车;更多的则是一筹莫展,面对“理论油耗”产生或大或小的心理落差。

实际上,要让消费者拿出足够证据来投诉虚假油耗,也不容易。因为现实中的油耗是经常变化的,在拥堵的市区和在通畅的高速公路上,百公里油耗值相差很大。因此,要戳破油耗吹牛吹出的肥皂泡,首先应改变测试方法。例如美国环保署2007年以前只测试车辆的城市和高速油耗,从2008年起增加了高速加速、空调和低温(模拟冬季行驶方式)三大全新工况,这种全面的评价方式更接近现实生活,很值得借鉴。

当吹牛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各类“低油耗”的可信度都会大大降低,其所损害的不仅是政府部门的“权威”、公平竞争的环境,更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当前一些检测机构和车企相互勾结做假,其背后无疑是监管的严重缺失。既然消费者对此处于完全的弱势状态,主管部门就更应履行起应有的责任,绝不能对造假行为听之任之;既然第三方检验机构和被检方有可能结成利益共同体,相关部门在制定管理措施时,就更应预见到其中可能出现的漏洞,筑紧藩篱防患未然。

(据《长沙晚报》)

新闻推荐

“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记者杨依军)“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8日谈及美国总统奥巴马亚太之行不包括中国时这样说。有记者问,奥巴马亚太之行即将结束,中方认为此访有助于还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