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生活琐事做起制定你的家规

成都商报 2014-01-09 08:44 大字

孩子执意要看动画片;要边看电视边吃饭;不按时起床,要睡懒觉;玩具满屋都是,各处乱堆……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家规》。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设立规则成为为人父母者一件必做之事。好的家规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界限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当然,规矩不是绝对不能打破的,不违背价值观的情况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也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孩子到多大可以召开家庭会议,什么时候可以制定家规,应该怎样设立家规,我们来听听教育专家的建议:

早早开始 早在孩子尚不满周岁而只会在床上乱爬打滚时,家长就会用手势等肢体语言努力让孩子明白:床边可是危险区,要求孩子不准越过,用枕头或被子搭建“篱笆”。如果孩子偶尔违反规定,家长便会一边提示,一边轻轻把孩子拖回“安全区”。如果孩子多次违反,提示即升格为语气温和的批评。这也许是孩子诞生后接受的首次“规则教育”。

深入浅出 家长可以用图片、故事、演示、肢体语言等种种方式来加强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如在引导孩子学“不能贪吃”这一“规则”时,就讲讲“贪吃麦苗最后被撑死的小马驹”的童话故事。

从琐事做起 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有关各种生活琐事的“规则”,其中包括定时起床和上床,坚持早锻炼、吃早餐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用餐定量,看电视每天不超过2小时,见到老人要有礼貌等。其中强调的是原则,包括按时起居、规律生活和自我控制等。

让孩子自我监督 在许多场合下,监督孩子是否遵守“规则”的人并不一定非得家长,而完全可以由孩子自己充任。渐渐地,他们便可以逐步做到在没有家长催促或提醒的情况下,自觉地守规矩。

循序渐进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理应学会遵守不同“难度”或要求的“规则”,以强调培养“集中注意力”。以“专心”的“规则”为例:2岁半的孩子,父母可以开始设立每天20分钟的“安静无话”时段,要求他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专心做事情。而等孩子长到四五岁时,“安静无话”时段就分别延长至40分钟或1个小时了。

不忘尊重孩子个性 每每在孩子着手做事之前,老师或家长便会把种种“规则”向孩子讲明,同时也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实际上,这样孩子往往不仅工作完成得较顺利,而且相关的“规则”也遵守得较好。

不搞强迫体罚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同样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当然,这是一种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自由。德国家长在实施他们的“规则教育”时,从来不搞体罚,同时也和美国人一样,乐于肯定或赞美孩子做得好、较好甚至只有进步的事情。

道具推荐 莫拉白色书写板,软木制造,149元。画架一面为白板,一面为黑板。孩子可以用它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板书家规。书写板可折叠,能节省存放空间。(钟洁)

新闻推荐

红包数字化 荷包更轻松 外媒评价:受反腐行动的推动,今年春节中国的压岁钱文化发生变化

红包奖品少了中国的传统红包习俗进入“数字化时代”,让很多中国人的“荷包负担”减轻不少有一个单位就把头等奖的奖品从iPad换成了牙膏“装着现金的红色信封”———英国路透社等多家外媒如此向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