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初中历史教学常用的几种导入法

绵阳日报 2013-09-10 22:18 大字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如何导入新课,对学生如何进入历史知识体系相当重要。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选择,关键要看导入之后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经常采用的比较有效、实用的导入法有以下几种:

一、故事导入法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上课铃响后,学生从课间的吵闹玩耍中回到教室,无法迅速地集中注意力。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说:“我先给大家讲一段故事”,学生瞬间就会安静下来,期待听到精彩的故事。

在初中历史《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课时,笔者授课就从“南门徙木”的故事导入:商鞅变法之初,恐人民不相信,就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立在都城南门,宣布,若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10金。搬根木头就能得重赏,人们自然不信,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加到50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就得到了50金,表示国家的法令不欺骗百姓。故事讲完,教师让学生说出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意图、作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五花八门的回答使学生们达成共识:商鞅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为其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内容的推进打下了基础。

二、复习导入法

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学生发言回答,教师指明方向,是因为西方列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注意知识的衔接,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歌曲或者让学生唱歌曲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种导入法在课前一般由教师准备好录音带、音频、视频。如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一课时,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教师提问:“这首歌歌颂了哪一项英明的政策?”学生回答:“邓小平对外开放的英明政策。”由此教师可顺势导入本节的学习;在讲“九 一八”事变前,可以先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悲愤沉重的音乐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了那耻辱的岁月,如泣如诉的呼喊激发了学生了解事件的欲望。教师提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就可以接着过渡到“九一八”事变的学习。

四、节日导入法

在日历上,有不少特殊日子是节日,使用这些节日作为导入语,在历史教学中,也有很好的作用。如:用8月1日导入“南昌起义”的学习;用12月9日导入“一二 九”的学习;用7月1日导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10月1日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学习。也可以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导入“鸦片战争”的学习。当然,世界历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国独立日来导入“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用7月14日导入“法国大革命”的学习。等等。

五、悬念导入法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用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笔者在讲授《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时,首先讲了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表格,上面写着宋濂头天宴请宾客时的座次,宋濂吓出一身冷汗。那么监视大学士宋濂是什么人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故事的运用和问题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题。

当前,随着教学手段的数字化、电子化,历史教学的导入法更加精彩纷呈,有图片、影视、戏剧等多种手段,虽然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为了使历史教学由抽象到具体。当然导入法是一门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以单独使用,有的可以揉合着用。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

(安县雎水镇学校 熊昌华)

新闻推荐

法7030万电话遭美监控官方和商业电话通讯被列为“恐怖嫌犯”

美国国务卿克里将与法国就此进行双边磋商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日前再次爆料,称法国大量官方和商业电话曾遭到美国监听,被监控电话数量高达7030万部。消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