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厢情愿式的小学生减负需谨慎操作
近日,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低年级不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和此前诸多减负政策相比,此次减负新规力度更大,从内容上看,它们有着明显的素质教育诉求。各方呼吁素质教育已持续多年,令人惊异的是,此次规定出台后即受到不少批评。
有家长担心政策一旦落实,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认为规定不切实际,并将终极原因指向小升初、中考尤其是高考的竞争压力。鉴于此,普遍的舆论反响是,伴随学校减负的很有可能是家庭、社会增负。
讨论小学生减负离不开当前的教育制度格局,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使得家长、学校、社会各方绷紧神经,鲜有人可以脱离当前的制度格局,另辟蹊径选择其他成才之路。对于寒门弟子而言,他们尤其要通过加倍的努力,从而为自己争取机会。在教育资源有限且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学生将面临持续的竞争压力,这也是为什么持续多年的“中国式减负”不见成效的原因所在。学校减负,家长、社会增负,校内看似风平浪静,校外则是你追我赶,丝毫不敢放松。
当前规定所受到的舆论反响,虽然肯定了减负的大方向,但执行层面可能存在较大难度。由于较之以往规定调整力度大,尚缺乏支持新规的现实条件,这样的减负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不仅得不到家长的支持,甚至连批评应试教育的专家们,也未必认同。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两者分属不同的维度,教育政策的变动影响到部分群体,罔顾现实条件而去落实减负,只会让他们的利益受损。减负“十项军规”充满着大跃进气质,可能有着很好的初衷,但稍作分析,的确又能发现其先天条件不足,如果不夯实支撑新规的现实土壤,最终只会将今后可能导致的问题转嫁给家长及学生。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新规所涉及的事项中,部分是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引发的,比如重点班制度,办学实力一般的学校,生源不具备优势,重点班制度通过局部催肥,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此制度的批评已持续多年,长远看,否定重点班制度有其合理性,但也要看到推动制度革新的现实条件,教育部门在打破此制度痼疾的同时,理应同步调整资源配置。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此次新规时提到,减负主要是指要减掉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合理的负担还是应该存在的。虽如此,和以往的减负规定相比,此次减负力度可谓前所未有,也因此受到深入解读,甚至将其与素质教育相联系。减负是否就能促成素质教育?减负与素质教育有必然的联系吗?中国初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借由此次政策调整,这些问题被一并提出。一位旅居美国的微博网友对此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认为中国教育的优势就在初等教育阶段,而一定的学习负担,恰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动力。
近年来,就初等教育话题,讨论较多的是减负,当前的教育语境之下,减负或许确有必要,但大跃进式的减负显然不合时宜。应该分析学生负担的构成,确定哪些是不必要的负担,厘清各种负担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的减负才有针对性。
更进一步,中国教育改革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但理解素质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考量学生负担,而应集中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鉴于减负持续多年而效果有限,以及当前普遍存在“输在起跑线”的担忧,为防止家长为提升子女竞争力而盲目增负,变相增加教育成本,影响教育效率,类似“十项军规”推动学生减负理应谨慎。
(据《南方都市报》)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余晓洁)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与美国能源部29日在京联合举行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开工仪式。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马兴瑞与美国能源部部长欧内斯特·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