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莲花村绽放小康梦

内江日报 2013-08-16 04:50 大字

◇本报实习生 徐艳梅 文/图

“只要我们将自己的梦想落实到行动上,梦想就不会抽象和遥远。我的梦想就是带领全村人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努力与全国全省全市其他村同步实现小康!”8月9日,东兴区永东乡莲花村党支部书记王在良接受采访,开车带笔者“转村”,一路上王在良这样描述他心中的梦想。

王在良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12年来,他一直在努力。

笔者发现,莲花村70%的人家有公路直通家门口。该村本是一个地势偏远的小山村,面积960多亩,辖7个组, 1200多人,全村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劳务输出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进入21世纪以前,该村经济、农业等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在永东乡22个村和2个社区整体排位中属中等偏下水平。但到了2012年,莲花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6600多元,从全乡的“落后村”一跃名列全乡前三,被评为“小康示范村”。

这个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2001年11月,王在良出任莲花村党支部书记,便努力为全村经济发展寻找出路。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畅、水利不兴,莲花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在反复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王在良制定了“全村公路发展规划”,并主动捐资1万多元。一年挖基础、二年铺二灰、三年铺水泥,从2009年至2011年,全村百姓齐心协力,新修入组公路3.85公里,新建通村油路1.8公里、便民路4.5公里、公路桥1座、人行桥2座……较好地改善了交通条件,有利生产资料运进和农产品运出,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交通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村里的“水矛盾”越显突出。“一到用水季节,到处天干,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抢水现象严重……”王在良坦言。

为彻底化解村里的“水矛盾”,去年,王在良积极向上级争取“饮水灌溉工程”项目资金20万元,修建了长2公里的“99桥堰”工程,有效解决了村里4个组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此外,王在良还带头投工投劳,全村新修石渠0.7公里,维修水渠0.8公里,修建蓄水池9口、囤水田坎25根,整治山坪塘3口,为村民打井142口,解决了600亩农田的灌溉和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争取省、市改厕项目资金6万余元,为村民打沼气池20余口,完成了50户村民的改厕任务,村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争取项目资金15万余元,修建了村活动室、“农家书屋”,推进“广播村村通”等工程,为村民搭建科技兴农知识富农的平台。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之后,如何致富关键还要看产业。

2012年,王在良“花大血本”对名下所有的东兴区莲花建材厂实施了安全隐患整治和技术改造,改造后该厂年产值实现800万元,吸纳就业能力由原来的20人变为40人,年支付工人报酬由原来的20余万增长至100余万。在厂里上班的本村村民,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兼顾了农业发展。不少工人都是厂里的“元老”,他们的家庭大多已经建起了小洋楼,买起了私家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除了依托村里的建材厂,发展种养业是王在良探索的又一条致富道路。

他先后扶持了黄文良等养鱼大户,养殖面积达200余亩,年产成鱼15余万斤,年产值达80余万元;培植许祖高等养仔猪大户,年出栏仔猪近100头,产值近80余万元;带领村民种植经济林木大叶麻竹 65亩,年产值50余万元;2011年,又带领村民种植了50余亩生长快、效益高的美国竹柳,预计每年将为村民增加收入12万元左右。

此外,王在良还积极协调和组织村民外出务工,2010年以来,每年全村务工人员达600多人,劳务收入达1000万元。

付出艰辛努力的王在良,一边饱尝着收获的喜悦,一边思索着村子下一步的发展:他希望已上交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申请能顺利通过,以这些项目再促全村发展,把村民奔小康的梦想越做越大、越做越美。

新闻推荐

英媒:两党难达共识 美政府面临停摆“倒计时”

由于美国国会和白宫就财政政策陷入僵局,美国联邦政府面临17年来的首次停摆。英国媒体近日梳理了最后期限前几个关键节点,以及停摆发生后可能持续的影响。9月29日: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