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年,一部文化的变奏曲

四川日报 2013-05-10 16:06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思忆 庞峰伟

占地2000余亩的茂县羌城,预计年内竣工。5月8日,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羌城最主要的建筑“中国羌族博物馆”已经开门接待游客,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体建筑已经竣工。未来,羊皮鼓、羌笛、萨朗等将在这里“活态演绎”,拉动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

绵竹年画提升产业结构,走向世界;羌绣与时尚结合,延伸出一条产业链;茂县的舞台剧《羌魂》,将成为产业园区的揽客名片……5年间,汶川特大地震已在巴蜀大地上内化成崛起的动力,文化,借机升腾。

一扇门成就一条“世界通道”

从一个村到世界大舞台,这条路有多长?时间是衡量这一距离的唯一标尺。5年间,文化名片借助重建这扇门撒向全球,激发文化产业强大后劲。

最近几天,绵竹康乾年画社的老板肖敏心情大好,“今年生意不错,上周我们又接了一笔4万元的订单。”她笑着对记者说。

早在2005年,肖敏就和家人经营起一家年画作坊,生产、经营都以传统纸质年画为主。在5年前的那次地震中,画社遭到巨大损失,“我一度以为年画生意再也做不下去了。”

就在肖敏感到失落时,社会各界对绵竹年画表现出了极大关注,对口援建的江苏省甚至还把绵竹年画定为援建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各方鼓励下,我也开始大胆创新,开发了成百上千种年画礼品。”

除了生产,在营销方面肖敏也动起了脑筋,“我以公司的名义在网上开了博客,希望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绵竹年画,拓宽销路。”震后半年,她的年画销售额达到了50多万元,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等国家。“2011年,一个美国客户通过网络了解了我们的产品后,竟然专门来到公司订购产品带回美国销售。”肖敏说,直到现在这位美国客户都和公司有合作关系。

肖敏透露,现在公司每年的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最贵的一件年画产品竟然卖到了30万元。

一个契机成就一条产业链

曾经单一的产品呈扇形发散,“生产+营销”的传统环节中衍生而来的附属产品,成就了一条饱满的链条。

“2012年产值340多万元,比上年增加了几十万!”5月8日,52岁的省级非遗羌绣传承人李兴秀告诉记者,她创建的羌寨绣庄有限责任公司,效益一年好过一年,去年的产值达到了历史最高。而从今年前4个月的订单数量来看,“再创新高不成问题!”

李兴秀从小跟母亲学习羌绣,12岁就能绣出很好的羌绣制品。1991年她开始在茂县进行羌绣创业,经过多年发展,2004年时注册成立羌寨绣庄有限责任公司。

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李兴秀的羌绣公司损失惨重,“在汶川的一个分基地完全被摧毁,其他几个基地也损失严重。”灾后重建中,一系列帮扶举措,让李兴秀和绣庄的绣娘们开始了一条自救和救助相结合的道路。震后5年来,绣庄的效益是一年好过一年,“现在一年能赶上过去十几年!”

如今,李兴秀决定尝试将传统羌绣与时尚相结合,并让羌绣作品走入现代人的生活。“我们会在传承羌绣文化、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学习中国的四大名绣,将羌绣越做越精细。同时,让羌绣更加时尚化、现代化、大众化。”

一个剧延伸出一座产业园

这不是一道简单的加法,而是一个圆心的辐射。“圆心效应”如磁铁般将产业半径拉长放大,形成关联产业聚合。

“从四川音乐学院来了30多位毕业生,我们的《羌魂》还怕演不下去?”5月8日,茂县歌舞团团长陈海元有些兴奋。

《羌魂》创作于2009年,是一部定位于展现茂县重建精神家园的原生态歌舞剧。起初,导演汪斌到羌族村寨挑选演员参与《羌魂》演出,其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已经超过70岁。汪斌的策划很有新意,要将《羌魂》打造成为活态的羌文化保护剧目。

然而当年,四川先后有3台羌文化剧目亮相,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因为《羌魂》表现形式新颖,观众反响非常好,很快被演出商相中,并赋予其一个旅游剧的身份。

“既然有一个旅游剧,何不由此延伸出文化旅游产业园,将茂县的羌文化集中展示,形成系列旅游产品?”茂县副县长欧阳梅说。于是,羌城项目应运而生。

羌城由中国羌族博物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两大主体建筑与演艺中心、羌族民居等多个部分组成,按“保护+传承”打造,将借鉴丽江模式,既传承羌文化又发展旅游经济。

新闻推荐

120余场木偶戏连连看

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开幕本报讯(记者张立东王青山)6月3日晚,由国际木偶联会亚太委员会、四川省文化厅、南充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开幕。国际木偶联会为南充授牌“中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