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专家称 “类艾滋病”欠妥 公众无需恐慌

德阳日报 2012-09-05 03:28 大字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 胡浩 吕诺) 针对8月下旬以来让一些人闻之色变的所谓“类艾滋病”,公共卫生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研究首席专家曾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发病机制等与艾滋病并不相同,“类艾滋病”的说法欠妥,更无需为此产生恐慌。

8月23日,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载台湾地区、泰国及美国等医学研究人员的文章,即“泰国和台湾成人始发的免疫缺陷症”。文章说,研究人员于泰国、台湾地区的4家医学中心共收集了200多个病例,这些病例同时具备了成年期间免疫功能缺陷和相关性感染疾病两个特点。

文章说,此病症大部分患者生成了称为“自身抗体”的一类物质,阻断了“伽马干扰素”在免疫系统中清除感染的讯号通道。

由于免疫力极度低下的症状在艾滋病中也同样会出现,部分媒体和一些人将这种研究病例称为“类艾滋病”或“亚洲新型成人始发免疫缺陷症”,并将其与中国正在进行的“恐艾”研究联系起来。

曾光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妥当。研究文章中提到的病例不传染、不遗传,从发病机制到传播途径、临床过程都与艾滋病有所区别,将其称为“类艾滋病”只考虑了免疫学角度上的某些相似。而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研究中提到的病例与艾滋病完全不同,“类艾滋病”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此外,研究仅针对泰国和台湾地区的200多个病例,并不能说明这种疾病仅在亚洲地区存在,因此不能称之为“亚洲新型成人始发免疫缺陷症”。

曾光说,免疫力低下类疾病早有发生,除先天的免疫缺陷疾病外,还有因各种原因后天获得的,如癌症和放、化疗后产生的各种病症,以及精神因素所致的疾病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载的研究,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探索成人始发的免疫缺陷症,但并没有说明这些病例罹患的是一种新的疾病。

对于和中国“恐艾”人群的关联,曾光说,研究中提到的病例和中国“恐艾”人群都有免疫力低、不传染的特点,但在很多特征上并不相同。中国“恐艾”研究,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所征集的研究对象,是“自诉阴性艾滋感染”或“自诉原因不明病毒感染”的人群,年龄多为20岁至40岁。“恐艾”调查中,除开展临床检查外,还开展了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排除了该病是艾滋病病毒或原因不明病毒感染,否认了其相互间传染传播的可能。免疫学检测发现该人群免疫指标虽然总体较正常人偏低,但其中多数个体值仍在正常范围内。心理量表测定发现,该人群大多有精神障碍方面的因素。总体上,这些研究对象临床症状较轻,在心理问题解决后,有患者自诉症状消失或缓解。

而免疫缺陷症研究提到的病例,主要从临床就医者中收集对象,只有同时具备“成年期始发的免疫功能缺陷”并合并有机会性感染疾病的人才能入选,年龄为50岁左右。他们症状较重,自愈的可能性较小。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研究对象都不传染,不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公众不必恐慌。”曾光说。

新闻推荐

十个光头 九个富?

“富人爱光头”不是空穴来风,甚至有人做出调查,用数据证明“光头或寸头男人在职场中被认为‘更具有影响力和领导潜质\’”。商界成功人士史玉柱、王石等都以光头或寸头形象示人,据说2011年史玉柱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