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鲊:抗大旱 葡萄甜
□本报记者 贺欣文/图
进入4月份,攀枝花已持续干旱了近10个月,全市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饱受干旱摧残。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仁和区大龙潭乡拉鲊村同样遭受了干旱肆虐,然而,该村的葡萄种植户们却在与“旱魔”的斗争中赢得了胜利。目前,全村种植的葡萄已平稳进入收获期。
在旱情无丝毫缓解的严峻形势下,今年拉鲊村葡萄产量未减产,农户收入稳定,葡萄产业强有力地支撑起了全村经济。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抗旱保产。
齐心协力战“旱魔”
4月15日,站在拉鲊村高处的山坡上向下眺望,山间一块块碧绿的葡萄地与周围枯黄的植被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在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的葡萄能够如期收获,靠的是全村上下不畏天灾锲而不舍的精神,更离不开政府在抗旱投入上的支持。”拉鲊村支部书记王开席说。
虽然拉鲊村紧邻金沙江,但由于葡萄园普遍种在半山上,因此灌溉用水并不是靠江水,而是来自于离村子1公里远的锁水谷小水库。往年,靠蓄积雨水和山上浸水,小水库基本能够保证灌溉用水。近两年,由于持续干旱,蓄水量日益减少,去年,水库便见了底。到了今年年底,进入葡萄挂果的关键期,需要大量灌溉用水时,农户们却面临着无水可用的境地。
葡萄一开始挂果,拉鲊村就召开了抗旱保产动员大会,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摩托、拖拉机、农用车……凡是能利用的交通工具都利用起来,到金沙江边拉水。抱着保卫劳动成果的坚定信念,村民们齐心协力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
而打赢这场持续抗旱攻坚战的关键,还在于上个月村里利用抗旱资金建起了一座小型提灌站。
一口蓄水池,一个泵房,占地仅二三十平方米的提灌站看上去设施简陋,却为抗旱保产立下了汗马功劳。“别看这个提灌站小,作用大着呢,1小时就能从金沙江抽上100方水,完全能满足全村大部分葡萄园的灌溉用水。”王开席说。
一年比一年干旱,一年比一年缺水,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拉鲊村年初决定修建一座提灌站。在政府40万元抗旱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今年3月提灌站开始兴建。修建期间,村民们踊跃投工投劳,铺设了1.3公里长输水管道,架设供电线路,修蓄水池、泵房。前后不到一个星期,提灌站就修建起来,利用原有的管网,金沙江水得以源源不断流入村里各家的葡萄园。
喜庆丰收笑开颜
15日中午,拉鲊村第二村民小组组长王云金和村民们顶着烈日在葡萄园里采摘葡萄,一串串硕大的美国优质白提、黑提沉甸甸地挂在葡萄藤上,很是诱人。地头,一箱箱即将发走的葡萄堆成了小山。
“今天这批葡萄要发到俄罗斯去,是东北一位客商订的,价格为每公斤16元。他总共订了28吨,这么大的量要十二三家种植户才凑得起数。”王云金告诉记者。
早在3月底,当国内大部分地区的葡萄尚未长成形时,拉鲊村的金沙古渡品牌葡萄就已成熟上市,开始陆续发往全国各地。气候条件是拉鲊葡萄产业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
“我们的葡萄上市时间在全国都算是最早的,每年3月份就开始成熟,上市早就意味着价钱高,像今年最早上市的一批葡萄,收购价最高达到了22元一公斤。”王云金说。
村农业技术员、同时也是葡萄种植户的杨桔告诉记者,拉鲊村从十年前就开始栽种葡萄,2007年走上了规模种植路子,经过多年摸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葡萄品牌。目前拉鲊80%以上的农户都栽种葡萄,葡萄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拉鲊地处干热河谷,日照充足,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美国白提、黑提等优质品种葡萄;成熟早,商品果率高,价格优势非常明显。”
目前,拉鲊优质葡萄种植面积有300多亩,主要面向成渝地区和广东市场。每年3月,许多客商都慕名来此收购葡萄。半个多月前,杨桔地里的葡萄就被外地客商收购殆尽,一共卖了3万元钱。“种葡萄的收益确实要比种传统农作物高得多,如果还是像以前种水稻,我这8分地需要种植8年才能达到这么多产值。”杨桔很感慨。
据估算,今年,拉鲊葡萄总产量将达到六七十吨,与去年基本持平;村里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种植户大有人在。“有了提灌站,以后我们就不怕干旱了,种植规模还能继续扩大,500亩葡萄种植面积的目标很快就能实现。将来拉鲊会出产更多的优质葡萄,也会给大伙儿带来更多的收益。”对于未来发展,村民们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蒋悦飞尚在征求意见的《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修订稿)》引起社会关注,其“累计缴费年限最高需满25年才可在退休时不缴费享受医保待遇”的规定,引发较大争议。面对市民质疑,深圳市社保局回应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