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国电影海外“面孔”如何?

攀枝花日报 2012-03-01 09:25 大字

被寄予厚望的《金陵十三钗》《桃姐》《赛德克·巴莱》等华语片在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角逐中出局。在海外观众眼中,中国电影的“面孔”如何?针对中国电影海外观众的调研显示,中国电影的海外生存状态不佳,三成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不了解。

认知度不高

“中国电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在“2011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会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

这项调研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合作完成。通过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18个语种的1400名海外观众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触途径、偏好、文化价值认知等问题。

结果显示,中国电影的海外反响不太令人满意。接受调查的外国观众中,约有30%对中国电影一点儿也不了解,有20%的观众对中国电影较为关注。大部分国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影响一般。在“你最喜欢的中国导演”调查中,选择最多的依次为李安、王家卫、张艺谋。

“以前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海外生存状况只有朦胧判断,这次调研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数据,对今后深入分析电影‘走出去\’有帮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说。

难甩“功夫”符号

十年前,张艺谋的《英雄》在北美获得不错票房,曾被美国媒体评价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十年后的调查中,外国观众对中国最为青睐的影片仍然是“功夫片”。

目前中国输出海外电影传统文化符号过多,难以满足观众需求。调查显示,有50.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最常表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输出海外市场的电影中以古装、武侠片较多的趋势不谋而合。

“‘功夫\’只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方面,但在海外观众眼中却代表了中国。”黄会林说,“‘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是令海外观众印象最深的文化价值观,外国观众青睐的自然景观和古代建筑,也属于文化元素中较浅的层面。可见我们所传递的文化内涵还较为狭隘。”

可喜的是,现代化中国的故事对外国观众具吸引力。在被问及今后观看影片的期待时,25岁-35岁的观影人群中72.5%的受访者对“中国城市文化”显示出强烈喜好。

但五成外国观众认为,理解中国电影的主要障碍是“文化差异”。一些外国观众表示对白难以理解,特别是一些翻译不佳的方言和俚语令他们摸不着头脑。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说:“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缺少开阔的国际视野,走向世界的步伐太过缓慢。中国电影走近国外观众需要翻过的一道坎,第一要务还是从故事情节做起,讲述的话语方式要国际化。”

发行方式落后

中国电影海外之路的短板究竟在哪儿?这次调查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外国观众没有看中国电影的原因中,选择“没机会看”的最多。在所有受访者中,63.7%的人认为中国电影在“宣传发行”上需要改进,其次是“叙事方式”的改进。

近年来,虽然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可以观看到中国电影,但由于发行宣传等问题,很多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比较陌生。由于发行方式落后,外国观众表示“看不到”。

2011年,据不完全统计有480多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4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70多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290多部次影片参加2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80多个电影节,有50多部次影片在10多个电影节上获得80多个奖项;50多部影片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电影影响力保持上升趋势。但宣传不是参加几个电影节这么简单,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宣传计划。”华夏电影发行公司董事长谷国庆说,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正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在国际化宣传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美国片商的三分之一经费用于宣传发行,而国内现在通常只有二十分之一,在宣传观念上相去甚远。

报告建议,海外宣传发行要有针对性。例如北美观众中意成龙、李连杰等演员,偏好动作冒险片、功夫片、古装片。欧洲区观众对中国文字、自然景观、建筑等文化符号的兴趣明显,偏好独立制作的文艺片。要深入了解国际电影市场的需求差异,制定相应的品牌经营推广策略。

“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道路才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希望。”报告认为,我国电影的国际化品牌尚未建成,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地位较低,得不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其国际产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王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王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恒1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航天进入高速发展期,“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完成20次左右宇航发射任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