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些“会走的钞票”被骗,向谁去喊冤 □刘道彩

攀枝花日报 2012-03-02 09:25 大字

朋友陪孩子外出艺考回来,连叹“烧钱”:半个多月的各地奔波“赶考”,再加上考前辅导,已花掉数万元。其中哪些是该花的,哪些是冤枉钱,心里没一点底儿:一是花钱能办成多少事,他无法预知;二是几乎所有的花钱项目,都没有正规票据,即使舍下面子向人家要,也被告知:这个,真的没有。  

近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单考考点被曝出教师代考事件后,媒体对该市艺考培训点进行暗访,发现不少培训机构明目张胆地与艺考生签协议并提供代考服务,称花费几千元就能艺考“包过”,甚至可以花钱买分数。自1月30日各考点组织艺术科单考以来,广东查实违纪考生430多人次,其中替考103人次。

艺考市场到底有多乱,广东所暴露的问题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年,艺考的热度持续不减,在就业难背景下,艺考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许多考生冲击理想大学、增加就业砝码的博弈场。因为同样的高考,艺考生上本科院校的分数,要比普通考生几乎少一半。原本主要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的的艺考,因为附加了太多的功利,使得“半路出家”、“突击速成”的艺考生越来越多。

而高校也正是有效利用了家长、学生的这种心理,不少和艺术根本不沾边的高校,在一无艺术积淀、二缺正规师资的情况下盲目招生。虽然高考生源日益萎缩、艺术生培养已严重过剩,不少高校还是想尽办法扩招。十多年来,全国设立艺术类专业院系的高校,已由原来的几十所发展到1400多所。

由于高校在艺术单招中拥有太大权力,运作程序又不够透明,导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个别院校眼中,艺考生俨然就是一张张“会走的钞票”,从考生参加专业培训、择校报考、应试到录取等各环节,已编织了一张让家长、考生“烧钱”的利益网。 

“艺考热”是一种畸形的教育现象。艺术人才的“批量生产”不符合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无法保证人才质量,也会带来艺术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美国,虽然近年来也出现就业难问题,但艺考却无法达到我们这里的热度:一是严格的程序与监管,让图谋不轨者的伎俩无法施展;二是高校不相信艺术能短期速成,选才更注重艺术背景;三是美国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不太高,工作也不够稳定。 

其实,我们有媒体和研究机构也曾预警: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已严重供大于求,实际就业率不足50%。但为什么这么多家长还宁愿相信艺术类考试是一条“捷径”,愿意相信那些辅导机构的各种承诺?我们呼唤家长理性、高校加强自律,监管部门又都干什么去了? (据3月1日《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马布里获CBA官网MVP奖杯

4月4日,由搜狐-CBA官网网友评选出的CBA总决赛MVP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搜狐网体育总监张艺为马布里颁发了“CBA官网MVP奖杯”。马布里带领北京金隅男篮夺得CBA2011-12赛季的总冠军,5场总决赛场均贡献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