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隐性不公 穷孩子才有春天 □付瑞生
又到一年开学时,23日央视《新闻1+1》再次发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为何减少?”的疑问。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是一直呈下降趋势。
早些年,温总理就问道,为什么大学里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实不是农村学生真少了,而是重点大学农村学生越来越少。按照目前态势,很可能将来中国出现两所大学——“城市版大学”和“农村版大学”。如教育学者杨东平所说,虽然农村孩子上大学了,但享受的是另一种教育,农村学生、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地方性大学,高职高专比较集中,而在研究型大学比例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农村孩子更多集中于“农村版大学”,而以“985和211高校”为代表的“城市版大学”以城市孩子为主。
这喻示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教育公平问题正在从外在的显性的不公平转移为一种隐性的不公平。虽然人人能上,但农村孩子读好大学越来越难。当然有人也认为,重点大学譬如美国常春藤名校,本身就应该是精英教育。即使美国教育平等观念深入骨髓,一系列法律规定“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布什语)”,甚至一流名校不仅对低收入阶层,还对中产阶级(家庭收入约六七万美元以下)也开始实施免费教育。但是经历了上百年的努力,至2000年,数据显示,那些来自人口中收入最低的25%的阶层的孩子,到26岁时拿到学士学位的比例仅为9%,而来自收入最高的25%的阶层,这一比例是68%。
因此,尽管不少学者提出,让穷孩子也有春天,首先要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第二要促进各地高考录取指标的均衡,减少在发达地区的招生规模,把多余的招生数量投放给欠发达地区;第三要推行真正意义自主招生。真可谓用心良苦。但是从“美国标本”看,这些举措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美国贫富差距在西方社会相对较大,因此教育公平得分自然较低。而中国问题的本质也在于,如何解决“穷二代”的问题。只要“富二代”和“官二代”固化,必然需要一个“穷二代”充当垫脚石。教育不公平将会使得低阶层的下一代很难向上流动,使社会不平等向下一代延续和发展,反之亦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此下去,不仅农村孩子读好大学机会会越来越少,连读大学也会越来越少。
重点大学不能孤立地存在,教育病只是社会病的延伸。因而这三个“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不仅是治教育病的良方,也是治疗社会病的一味药。而教育公平的目标也在于——社会公平。
(据《钱江晚报》)
新闻推荐
北京时间2011年10月11日,在经历了漫长的7个小时左右的谈判之后,NBA球员工会和老板联盟最终还是没有达成协议,总裁大卫·斯特恩无奈地宣布新赛季常规赛的前两周安排被迫取消。这样以来,原定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