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逆城市化”是一种假象

攀枝花日报 2010-08-17 22:19 大字

■ 易艳刚  

现在网消息,随着一线城市生存压力加大,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将户口反迁回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已悄悄在我国一些东部地区的城乡间出现。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8月15日新华网)

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首次提出了“逆城市化”的概念,用以描述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重心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

以此审视一些东部地区出现的“农转非”趋势放缓的现象,我们似乎并不能将其称为“逆城市化”。甚至可以说,这种现象非但不是我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反倒应当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在城市化尚不充分的前提下,所谓的“逆城市化”在当前社会并不具备现实土壤。今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宏观经济蓝皮书》指出,中国截至2008年的城市化率仅为45.6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诚然,无论是报道中所称的“年轻人不愿在城市落户”,还是前段时间舆论热议的“逃离北上广”,都具有“逆城市化”的某些表征,但这其实是一种假象。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在大城市落户?最核心的理由是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过于高昂,生活压力过大。在正常的“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流向小城镇是“主动选择”,而我们国家的这些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是“被迫离开”。入不敷出的生活现实,户籍门槛的掣肘,将他们变成了大城市的“弃儿”。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逆城市化”有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是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开始向农村延伸;另一个是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地区。如果不能满足这两点要求,劳动者即便现在流向小城镇和乡村地区,也将很难享受城市化的成果。  (据《长江商报》)

新闻推荐

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开始下降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王茜)中国社会科学院22日在北京发布了《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蓝皮书指出,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一路走强,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弱化,正处于产业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