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笑看人生 ——赵本山20年春晚为何“笑弹”百出

攀枝花日报 2010-02-23 00:00 大字

■ 新华社记者 马俊

20年前,来自东北黑土地的农民演员赵本山,把来自乡土的笑声带给了十几亿观众,博得了20年的喝彩。现在,赵本山的小品成了人们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大餐,无论央视春晚办得怎么样,大多数人都选择耐下性子等待赵本山的节目,在享受完赵本山的“笑弹”之后才能安然入睡。

20年春晚锤炼让赵本山

成了中国的“卓别林”

卓别林在黑白无声的银幕上,给无数观众留下难以忘却的笑声。而赵本山,这个穿着老式中山装、戴一顶“老解放帽”的东北农民,已经在中国观众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美国人也在2009年有幸一睹这个中国小品王的风采。

从1990年到2010年,赵本山成了央视春晚的“顶梁柱”,从1990年首次登台表演《相亲》开始,到2010年带着徒弟奉献《捐钱》,以农民化的语言、做派、幽默,密切联系当下的生活,抖落出无数“笑弹”,让观众捧腹大笑。

赵本山经常展现多面的农民形象,有的蔫,有的憨厚,有的幽默,有的“狡黠”。《卖拐》里的赵本山是一个“狡黠”的形象,“我能把正的忽悠斜了,能把蔫的忽悠嗫了,能把尖人忽悠孽了,能把小两口过得挺好,我给他忽悠分别了,今天卖拐,一双好腿我能给他忽悠瘸了!”一时间,“忽悠”一词成了全国观众的口头禅。

从形象塑造上来看,赵本山一脸的“农民相”,但是他吸引观众的一个秘诀就是语言耐人寻味,把最土的乡土语言演绎到极致的幽默。很多人说,乡土味的他嘴里吐出的很多话都是在农村千锤百炼过的,都是一颗颗冒着热气的“催笑弹”。在《捐钱》里,赵本山仍是妙语连珠,硕果累累,“美国人过去多牛,今年不也找我们借钱来了嘛!”“有钱能买来房子,买不来家;能买来床,买不来睡眠;能买来书,买不来文化;能捐出去,换来的是尊重。”

赵本山用他独特而又高超的逗乐技艺走入了广大观众心中,透过赵本山看到人世间的幽默。从直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他所扮演的形象,还是他的语言,都能够满足很多观众的口味。

赵本山为什么能长时间笑翻中国观众

赵本山令人赞叹的一点就是能够不断推出一些精品力作,保持旺盛的逗笑功夫。在20年的时间里,虽然他的形象在发生变化,他的小品内容也在不断改进,但总是能抓住观众的“痒处”,顺势一抓,观众就笑了。 

有人说,赵本山堪称幽默界的无冕之王。卖拐卖车卖担架能红,不差钱能火,就差钱也能掀起人群骚动。而央视春晚也摸透了观众对赵本山那份不可或缺的心情,因而总让他压轴。 

赵本山小品艺术的最大特点是结合现实,《相亲》《牛大叔“提干”》《心病》《送水工》《不差钱》等作品都选取了很好的角度,来表现当下社会发生的一些变化,通过舞台表演赞扬社会上的好风气,也用无情的语言鞭挞那些不良现象,追求淳朴与人心深处的古道热肠,在谈笑间说出普通大众的心声。 

有位作家说:“赵本山将本来在人们心目中未必能登大雅之堂的喜剧小品提高到了骄人的水准。正像金庸为武侠小说、张艺谋为大制作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树立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标杆一样。”

当然,赵本山的草根经历为他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应该说,他一直在民间的土壤里吸收养料,没有当年的草根经历,估计也很难成就今天的赵本山。当年的二人转经历不但给了赵本山小品中层出不穷的妙语,更给了他平民的视角和悲悯的情怀。

赵本山现象:

源于草根创造艺术生命力

赵本山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什么学历,但是在中国小品界却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他是源于东北二人转文化的草根,“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原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但是每年春晚之后“我最喜欢的春晚节目”观众投票数,赵本山总是拿第一,说明他创造的草根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回眸20年小品历史,赵本山的确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现象。2009年春节晚会上他带着两个徒弟和毕福剑联袂表演的小品《不差钱》,尽情展示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农村的“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进入主流文艺生活、进入城市舞台的酸甜苦辣。 

赵本山,用他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攀登央视春晚连续获得成功,说明了观众对草根艺术的认同,观众喜欢有创造力的演员,喜欢看到鲜活的小品,也喜欢能够从笑声的背后洞察社会。赵本山用他自己多年来的演出证明:在中国,农民依然是最大的一个群体,农民文化是被当前的中国大众所接受的。

新闻推荐

日科学家发现增加心肌细胞方法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福田惠一和助教下地显一郎近日发现,一种名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物质可以帮助心肌细胞大量增殖。老鼠胎儿在发育初期,心肌细胞会迅速增殖。福田对在母鼠子宫中发育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