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大槐树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众多华人对家族绵延的共同记忆
洪洞大槐树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在洪洞大槐树前祭祖火车哐当哐当地靠近洪洞车站时,车厢里一阵骚动,有人热心地指着窗外说:看,那就是大槐树。”对于不远千里专门来看一棵树,年轻人往往觉得好笑,而年长者会语重心长地教导:那可是祖先的故乡,是寻根祭祖的地儿。”点点绿意妆缀的如伞树冠,兀自在寒风里摇曳,铅灰色的树干显得格外粗壮。在火车上就能看到的这棵树,其实是用水泥和树脂浇筑而成,它在洪洞古大槐树的不远处,和后者一起坐落在洪洞县城古槐北路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里。
洪洞古大槐树处,是明初50年大规模移民运动的集散地,被亿万华夏子孙视为“老家的象征”。那棵汉植大槐树连同当年的广济寺,早被汾水冲毁,仅有民国初年的碑文明示“古大槐树处”。
但大槐树下寻根问祖的脚印,却越来越频密。
共同的祖地
眼看就要过年了,范忠义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把祭祖融入春节,让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也热闹起来。范忠义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在1996年12月接手了当时还是事业单位的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从那时起,他就目睹了每年来祭拜大槐树的人从十几万人,到二十几万人,再到三十几万人的突破。
不过,作为亿万华人心目中的祖先根脉,范忠义认为这些数字并不算多。他希望,到2015年底时,来祭拜大槐树的能超过70万人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愿望非常大,对老祖宗的虔诚意识非常强烈。”范忠义说,“我们作为老家的人,有义务给他们提供一个(祭祖)场所。”对这种寻根问祖需求有感知的,不只是当地政府或范忠义所在的公司,当地人早就习以为常。这些年,经常有外地人在洪洞出没,他们操着山东音 、带着江苏腔 、甩着河北调 、说着河南话,甚至分不清到底是哪国语言。对他们而言,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很多华人对家族来源的共同记忆。
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在将近30年的研究中发现:在明初洪武至永乐的50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的移民始祖至少涉及到1230个姓氏,其中政府组织的移民运动就有18次,涉及到汉 、蒙 、回 、满四大民族这些直接移民分布在河南 、河北 、山东 、北京 、天津 、陕西 、安徽 、江苏 、甘肃 、宁夏 、广西 、湖北 、山西等18个省(市)区,600多个县。而后经过历代转迁,大槐树的移民又遍及全国乃至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张青进而认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无论从时间上,从地域范围上,从组织规模上来说,无疑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移民,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这并非张青的一家之言,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为1991年1月出版的
《山西移民史》作序时,就曾写到:
“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 、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尽管有众多移民后裔如此精确地把祖地确定在一棵树附近,而且演绎颇多,但实际并无正史记载可供资鉴,可以确知的是,在几百年的历史演进中,“洪洞大槐树”成为很多华人(尤其中国北方省份)的共同身份认同。正如流传已久的民谚:“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心系大槐树
冯张村的张觉敏,是当地一家国营造纸厂的退休工人,他像往年一样并不急着置办年货,就连堂屋的神祗也卷得严严实实。但与以往过年不同,他现在多了对江苏丰县的牵挂。
1月21日早上,他向记者展示自家珍藏的两本家谱时还忍不住感叹:“人家比我们记载的详细多了。”张觉敏今年62岁,掌管着冯张村张氏家谱。他所称的“人家”,指的是2008年3月18日早上,他迎来的从江苏丰县过来寻根的张大彪等张氏家族11人。张觉敏仔细考查对方1770年修的张氏家谱,并与自家1938年续修的家谱对照后发现,二者记载的方位 、距离和迁移时间正好一致,进而确定两地张姓本是一家人。
对于张大彪等人回来寻根,张觉敏并不意外。他从小就知道张氏族人早年移民外迁的传说,他家珍藏的家谱也记载着,先祖在明朝初年已经迁出过半,主要迁往山东 、河南 、河北等地。
张觉敏得知,张大彪等人到达洪洞后,寻根祭祖的第一站就是大槐树。他们先在大槐树寻根祭祖有限公司查资料找线索,而后根据洪洞张姓居住点资料和新老地图一一下乡考证。由于家谱记载非常详细,甚至具体到“山西省洪洞县县城南十三里许”,张氏最终成功找到同根本家。
“双方非常高兴,激动万分。”在张觉敏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这次寻根成功让张大彪等人圆了多年的心愿:“六百多年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却了历代列祖列宗及族众一片怀念故土的心。”随即,丰县张氏与冯张村张氏以同根同祖之亲进行祭祀,并从始祖坟取根土带回丰县欢口镇水坑洼村张氏家祠供奉。
像张氏家族这样回到洪洞寻根的,并非特例。2002年10月1日,江苏丰县刘家营刘氏家族的三位老人,随身带着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修的刘氏家谱来到大槐树。他们期望能够在洪洞找到同宗,把家谱的源头续上。尽管遍访洪洞相关的刘氏家族,他们也没能找到有直接联系的线索,最后只是推断出与县城一家拥有木质谱系图的刘氏家族可能存在关联。
尽管寻根者众多,更多的人只能回来看看大槐树。1994年春天,一位在泰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洪洞大槐树下,全家在大槐树下合影后,老人让孩子们从槐树上折下一小枝,夹在随身携带的相册里。1995年8月,3名多年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专程赶到洪洞县,共同为大槐树献上了一只大花篮。
当地人都知道,这些年回来寻根的人越来越密集了。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从1982年参加工作起就不断接到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他们纷纷讲述当地流传的大槐树传说,甚至恳请协助查找他们先祖生活的村庄,“每个月都有好几十封信。”1月21日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张青特意关掉手机:“每天都有好多电话从全国各地打进来问这问那。” 成功找到同根本家的江苏张氏,一直和张觉敏保持联系,偶尔还会电话相互问候。2009年农历十月初一,江苏丰县张氏家族举行宗亲祭祀大典。张觉敏应邀前往参加,双方约定每3年共同祭拜一次:“就是为了追溯历史,纪念始祖及列祖列宗,教育子孙后代不忘祖先!”然而,对于更多的移民后裔来说,老家或许就只是一棵大槐树。
春节的心事
根据当地习俗,祭拜人需要先净手正冠,然后敬香叩拜,并敬献年馍 、饺子 、水果 、酒 、帛等贡品,同时鸣炮。
在寻常人家里,除了祖宗牌位或神祗外,正月初一需要祭拜的还有天地爷 、财神爷 、灶君爷 、菩萨和门神等,贡品也随祭拜对象不同而各异。
但是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太清楚这些祭拜仪式,尤其在城市里,春节和平日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年味淡薄了,没有年文化了。”说起日益寡淡的春节氛围,69岁的樊端生不停地摇头。
洪洞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二十三过小年,要吃饺子;二十四打扫房屋;然后是赶集 、买年画,写对子,做年食子,等等。
“特别是年三十,贴对子扫院子炸馅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退休在家的樊端生,整天和老伴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格外想念阖家团圆的过年氛围:“过年本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是团结 、欢乐 、和谐的节日,现在很多就省略了。”春节不仅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日子,也是祭拜祖宗强化家族人伦关系的一种仪式。“拜年就是祭祖。”在樊端生的记忆里,正月初一,孩子起床要先给自己家里的大人拜年,然后家里大人和小孩一起到祖宗牌位和神祗前磕头。与“大槐树”不同,“这个祖是可以看到的祖,可能是五辈祖六辈祖或者十辈祖。”樊端生说,
“尤其是才过门的新媳妇,必须要在初一拜神祗,然后拜父母。”拜神祗前,一般还要先给家里供奉的各路神仙“献点儿”(贡品)。祭拜对象不同,贡品也各异:用寓意全家高寿的“糕”和寓意顺心的“松疙瘩”拜天地爷,用寓意招财进宝的“财篮”敬财神爷,用“灶山”敬灶君,用“兔儿”敬土地爷。
根据传统,洪洞人拜年需要遵循的礼数是:初一在自己家里和村里,给本家族拜年;初二未成年的男子给姥姥舅舅等拜年;初三结了婚的男性则要去丈母娘家拜年;初四给姨姑拜年,初五不能出门,初六七看亲戚。
“然后就开始闹社火过十五,敲锣鼓 、舞狮子 、耍龙灯。”樊端生回忆以前过年时候的光景,不时比划着:开始先在村子里闹,再到乡里 、县里,还要到市里 、地区上去闹。”不过,很多事情都变了。不到腊月二十,樊端生家已经开始大扫除了,他还准备了过年可能会用到的小米 、黄豆和绿豆。寒假到了,孙子们也都住过来了,但儿子女儿并不跟他一起过年。
在这移民寻根之地,春节之际,樊端生感受到的却是亲人远隔的孤单。
对此,洪洞县文化馆馆长王春亮还是抱有期望。他希望在根土文化深厚的洪洞,人们能够更珍视传统,让这些传统改变春节的落寞。
“年前主要是拿方案,文化馆的人下去摸底,初三 、初四开始启动,初六时所有节目都要全部启动。”大部分是成熟项目,王春亮并不担心,4月上旬的寻根祭祖节则让他感觉责任重大:“参加的人多,活动也多,正月十五就要开始排练。”对于活动的举办,王春亮早已驾轻就熟,但何时让春节再有他心目中的样貌,他却没有答案。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