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园丁

拂晓报 2018-08-20 16:28 大字

加拿大有个小男孩儿叫瑞恩·希里杰克。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非洲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没有水喝!瑞恩非常难过。当他得知60块钱就可以挖一口井时,便激动不已地向妈妈伸出手:“妈妈,给我60块钱。”。当瑞恩的要求接连几次都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决心自己攒钱。于是,他比以前节约了,几乎所有的零花钱都被放到了储存罐里。为了尽快存够60块钱,他按照爸妈的要求为家里打扫房间,清理垃圾。半年过去了,瑞恩一直没有放弃,依然干得很卖力。周围的人都被瑞恩的执著感动了,纷纷加入“为非洲孩子挖一口井”的活动中。不久,随着媒体的报道,在不到一个月里就有上千万元的汇款来支持瑞恩的梦想。5年过去了,这个梦想成为上千万人参与的一项事业。

一个普通小男孩,为了遥远而陌生的非洲孩子,竟然不辞辛苦,倾力相助,这无疑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具有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孩子,不待长大,就已经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了——这可贵精神,恰恰是当今很多孩子所缺少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现象比比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人成才,但是,不少家长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孩子,长大以后不要说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了,就是对父母、对子女、对家庭也很难履职尽责。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家长必须履行的义务。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家长须做出示范。家长是否有社会责任感,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家长,就是子女的榜样,家长的言行会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孩子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与教化,从而情不自禁地加以效仿。有一种普遍现象也许不被人注意,即凡是孝顺老人的家长,他们的子女也多数会孝敬他们。反之,对老人不孝的家长,他们的子女也不会孝敬他们,人们往往用“一辈传一辈”“上梁不正下梁歪”等老话来总结这种现象。同理,家长在社会上如果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扶老助困,爱人如己,文明友善,助人为乐,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这就验证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经典名言。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家长须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地说,让孩子有社会责任感的道理家长都明白,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有些家长虽然想让孩子成人成才,但把“成人”定位在出人头地,把“成才”定位在考取重点大学上,却没有把社会责任感纳入其中。于是,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忽略了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内在美德。陈旧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对孩子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把孩子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善举当作“多管闲事”“不务正业”的行为而加以指责,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怪”现象:孩子在公交车上为他人让座,家长却一把将其按在座位上;孩子去搀扶老人过马路,家长却给予白眼和指责等。说到底,这些都是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不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就很难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家长须讲究方法。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不能靠空口说教,因为讲大道理是孩子最不愿接受的教育方法。必须让孩子在实践中多经历、多感受、多体验。诸如:鼓励参加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来增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通过课外阅读、影视观赏、网络平台等渠道,了解古今中外有社会责任感者对社会的贡献,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的优秀品质等。作为家长,一方面要坚持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子女,另一方面要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善行给予充分肯定,使其有成就感。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家长须长期坚持。培养社会责任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长期坚持,始终如一,日积月累,反复强化,才能让社会责任感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进而开出绚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由内心的责任感外化成具体的行动。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做有心人,既要有恒心,又要有耐心,还要细心,从细微之处施加教育影响,通过持久的教育影响来固化孩子心中的社会责任感。

新闻推荐

迄今存储密度最高固态存储器问世 一粒米上可写35万个字母

据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官网近日消息,该校科学家完善相关技术,研制出了迄今储存密度最高的固态存储器,其存储能力相比目前计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