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

陇东报 2015-12-08 19:53 大字

书画创作,讲究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展示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成为艺术创作途中的指路明灯。在具体艺术创作中的意识与潜意识,虚实相对与虚实相生,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等问题,虽说是问题的两面,却都常常困扰着人们。意在笔先是衡量一个书画家在艺术创作时是否成熟的标志,因这是公认的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清刘熙载《艺概》中强调“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手忙脚乱”。意在笔先固然重要,殊不知,意在笔后更可突破因袭的呆板。

中国书画艺术重意不重形,明确把“意”作为创作最高目标。所谓意,是先哲画人在那漫长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审美意识,是那“落笔有意”、“落墨有意”时能恰到好处,应是一种不似之似的形象,亦是一种简逸超脱的意趣,体现了一种文人学者的修养和性情,可以说还是一种深微玄妙的现象。所谓“意在笔先”,即是要为抒发性情而去考虑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方下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而张怀瓘在《书议》中提到:“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流星,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这是书者基本功力在自然直觉的创作状态中,呈现书法接于混茫神妙的极致,呈现了“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的必然与未必然,艺术品得到自由飞翔的神采!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文人画强调“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宋代韩拙认为,“士大夫”的画法有两类,一类是“勿识”“世之格法”的“落墨有意”、“求简易而取清逸”的画法;一类是“皆从格法”的古之“名流士大夫”的画法。前者属“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文人墨戏;后者属“矩法森然”,“胸中有书,故能自具丘壑”的师承传统的画法。清代笪重光认为,画工徒有其形而缺少气韵自然不好,但有许多“士夫画”,看似有笔意,却不合画理。现今世界喜欢走极端,好出个人风头,把重意不重形的文人画风,理解成随意挥毫,寥寥几笔就被说成是“文人画”的“大写意”,实在是掩己之短、故作姿态的自欺欺人之举。

“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应允并存,在“胸有成竹”的前提下开始创作,而后有笔随心转、分合奇正、顺势而作的“胸无成竹”。前者立足于既有的谋策,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规范,后者却可基势不能遏而随机应变、出奇制胜。可见,意在笔先是以理智控制感情,以立意为高,但往往把握不好而意多讳饰,影响创造力;意在笔后是以感情激发理智,进入一种解衣磅礴的自由创作境界,但若是把握不好,会成脱缰野马,无法驾驭。

“意在笔先”属于显意识,“意在笔后”属于潜意识,在书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人的理性与感情的矛盾在运动中统一,即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心与神在交流中平衡,在自然阴阳相互作用中发生变化,这就是一种情激于衷而达到高层理智下意识的“意在笔后”,可期许打破原有框框和立意的约束,达到为情而造意的最高境界。□朱绍正(加拿大华人艺术家)

新闻推荐

加拿大林火火情再度失控危及油砂矿工人营地

中新网5月18日电据“中央社”报道,加拿大阿尔伯塔省麦克默里堡的山林大火火情再度失控,17日烧出一条新道,摧毁了不少的油砂矿工人营帐,并迫使油砂工人撤离。16日晚间,野火向麦克默里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