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人成都的民生保障线
——成都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改革发展实录
就业,社保,公共服务……关系民生福祉,维系社会和谐。
解读成都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思路,核心是五句话:“就业政策城乡统一,社保制度城乡衔接,人才开发城乡统筹,权益保障城乡统一,公共服务城乡均等。”
成都推进民生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按照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社会结构,努力消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差异,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完善政策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
通过这一系列的先行先试,目前成都已基本实现了城乡充分就业、人人享有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正向城乡均等迈进。这些创新及成果,既为宜人成都建设奠定了根基,也为成都经济社会“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5年来,承前启后,成都劳动就业、人事人才、社会保险和公共服务的前进步伐依然铿锵有力。
□黄泽君 图片由成都市人社局提供
统筹城乡的
就业促进格局
场景点击
对于熊宗华来说,就业培训改变了他的一生。
来自贫困家庭,熊宗华却有着一个“工程师”的梦,但受家庭条件的限制,熊宗华一直没能掌握真正的职业技术,在追寻梦想的路途中也频频受挫。“我喜欢一切与编程有关的工作,但却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没有条件去上课学习。”熊宗华说。
在了解到成都市的就业培训政策后,熊宗华主动报名参加就业培训行动计划,并在培训中掌握了一技之长,从而顺利地在华赛公司应聘到了JAVA软件开发岗位。
改革历程
近年来,成都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普惠、就业扶持、就业督查“三大制度”,积极就业政策、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公共就业服务、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六大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按照“1+10”模式,新建成都市技师学院及10个分院,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深化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与支付保障、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保障维权体系,构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城乡劳动者稳定就业。
值得称道的是,成都在全国率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城镇新增就业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数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面向有培训就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农业富余劳动力等6类人群,每人免费发放500元就业培训券,提高其就业竞争和职业转换能力;实施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创业、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城镇失业人员自立创业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自强创业“五大工程”,全面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为进一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人力资源需求,成都将就业培训券发放范围扩大到有培训就业愿望的所有城乡劳动者,将发放标准提高到最高2000元,实现了“新增劳动力初学免费,待业转岗提升补助”。
改革向深水区不断挺进。
2011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和就业援助制度体系,将就业困难群众“不挑不选,两个工作日帮助就业”的社会承诺扩大到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所有城乡劳动者,实现了全市城乡劳动者同等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改革创新已获肯定。今年,成都市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殊荣,这一消息振奋人心。
数据点睛
近5年来,成都全社会从业人数年均增加20万人,一产业就业比重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每年增加30余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截至2011年末,全市全社会就业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城镇从业人数分别较2007年末增加81.74万人、22.27万人、101.91万人;一、二、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由2007年末的26.1:30.6:43.3转变为18.8:34.8:46.4。目前,成都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86%,保持城乡充分就业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标准。
统筹城乡的
社会保险格局
场景点击
“从来没想过农村人也能领社保,起初我们都不相信!”来自青羊区文家乡大石桥村的帅正金大爷,对社保有着深切的体悟。他曾经在2011年成都举行的“城乡一体化”展厅中,专门拿出自己的社保卡,与展板合影留念,对于他来说,每个月这笔定额打到卡上的社保金,是晚年生活的保证。
改革历程
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场“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变革。农民可以退休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更有专家学者称其为“开天辟地”头一回。
在国家没有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安排的情况下,成都率先实施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开始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退休”待遇。
此外,国家人社部还与成都市政府签署《备忘录》,共同推进成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改革。在国家战略下,成都统筹城乡人社事业改革步伐全面提速。当年,成都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首创耕地保护基金补贴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机制,领跑全国。
围绕全民社会保险目标,成都不断消除社保制度“碎片化”。
改革过程中,成都将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在全国率先并轨,并有了两个“大统一”的名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11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并轨接续政策,统一失业保险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启动城乡居民“可选择”门诊统筹制度,全市社保制度改革向高位推进……
近年来,成都通过整合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实现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门诊统筹、城乡补充医疗保险、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乡失业保险制度等 “六个一体化”,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架构。
2012年,成都市社保局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这一奖章正是对成都人社事业多年来不断深化改革的最佳首肯。
目前,成都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格局全面形成,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社会保险,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目前分别突破90%和98%。
数字点睛
近5年来,成都参保规模日益扩大,待遇水平持续增长。截至今年9月末,成都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较2007年末增加243.4万人、252.7万人、155.18万人、182.2万人、191.9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突破309万人和699万人;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868元,比2007年增长144.18%;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283元,其中70岁以上人员最高的达598元,被征地农民月人均养老金1082元;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5.3%和73.5%,加上大病补充保险,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每人全年最高报销额度分别达到58.3万元和52.5万元;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72元和735元。
统筹城乡的
人才开发格局
场景点击
“成都市职改办真是帮了大忙。我毕业多年,走南闯北,长期从事城市地铁建设工作,因为工作忙而耽搁了职称英语、计算机考试,至今连初级职称都未能取得。这次成都地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把我作为技术骨干引进到成都,恰逢《成都市有突出业绩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办法(试行)》出台,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享受了该办法‘以用定评\’政策,有机会参加职称评定并取得工程师职称,让我多年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刘先生激动地说。
1984年大学本科毕业的刘先生,有多项发明专利,而且是成都市地铁建设引进的核心技术骨干。2011年3月取得职称计算机B级合格证书后,再一次因为成都地铁建设工期繁忙,错过了一年一度的全国职称英语考试。本次按照《成都市有突出业绩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办法(试行)》,认定为成都市有突出业绩人才,特许其“先评后补”参加工程技术中级职称评审,并顺利地于2012年7月取得了工程师职称。
改革历程
2011年底,成都市提出全新的发展定位:奋力打造具有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人才作为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被再次推向改革的深水区——
今年,成都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价人才类别和身份限制,将符合评价条件的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一并纳入评价范围,试行“以用定评”。
此外,成都还率先在全国实施专业技术职业(执业)资格认定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办法,尝试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通过一步步深化人才开发,目前,成都基本形成以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等园区为重点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汇聚高地,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的高层次人才汇集中心。
在人才引进机制改革方面,成都不断完善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设立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人才工作站,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设立由企业延伸到事业单位,与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开展“农业企业援助”项目,开展优秀外国专家、十佳留学人员“金沙友谊奖”评选表彰活动,实施“天府新区四大人才行动计划”、“服务五大兴市战略六项人才行动计划”,举行“天府新区人才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初步实现城乡人才统筹开发、协调发展。
在新一轮的发展起点上,成都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和完善引才、留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数字点睛
近5年来,全市人才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1年末,成都市共有各类人才296.04万人,较2007年末增长65.31%,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分别较2007年末增长30.03%、82.49%、46.02%、77.94%、105.84%。
统筹城乡的
公共服务格局
场景点击
“我们这里现在也可以刷卡报销了,很方便!”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田园诗驿卫生站,接过刘桂林医生开的药,70岁的吕天长拿出自己的社保卡刷卡付了药费。他说,这次开药一共6.8元,我自己出2.73元,门诊刷卡报销4.07元。
改革历程
对于成都来说,民生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成都从民生最迫切的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几大领域“破冰”,形成了1400万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力保障线。
成都市把构建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大厦之基”。按照探索建立全域覆盖、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将就业、社保公共服务“下沉”到基层服务中心(站)办理,最大程度地把方便留给老百姓。
统一服务规范,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信息系统,着力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成都市先后建立基层就业社保服务中心(站)2984个,占规划点位的94.94%,其中街道(乡镇)、社区全部建立就业社保服务中心(站)并实现计算机联网运行,城乡医疗保险实现由人社部门归口管理。
不仅是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近年来,成都还通过整合资源,不断出台“以人为本”的一揽子改革政策,指导民生事业向前发展。
如今,全域成都劳动保障四维公共服务体系模型基本形成,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水平、质量大幅提升,正大步向均等化迈进。
数字点睛
截至目前,成都已先后建立基层就业社保服务中心 (站)2984个,占规划点位的94.94%。今年,成都把共计49项涉及到个人的劳动保障服务项目,全部“下沉”到社区(村)办理,其余涉及到单位的服务项目,可实现街道办理,到年底基本实现全市就业社保公共服务均等化。
未来五年的战略部署
“十二五”期间,成都将按照“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奋力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城乡统筹、圈层融合”的发展思路,立足于努力把成都建成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本着固强补弱、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加快推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才保障更加有力、人事制度更加完善、收入分配关系更加合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逐步实现“人有普保、劳有应获、病有适医、老有颐养”的奋斗目标,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路径上,成都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新的就业增长点有机结合起来,巩固和深化“大创业、大就业”格局,力争2015年建成城乡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级创业型示范城市。成都还将努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坚持产业发展人才优先原则,深化人才强市战略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育才引才用才留才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全国人才优先发展示范区,为推进成都现代化国际化提供更加充分有力的保障。
此外,成都将坚持把实现人人公平享有社会保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稳步推进全市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在不断扩大参保规模的同时全面提升全民社保质量,2015年前,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保持90%和98%。
在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成都将坚持把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就业社保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人社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成都将按照“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思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三方牵头、社会协同、广大企业和职工参与的构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格局,健全劳动保障监察、行政争议处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加强劳动关系矛盾源头治理,实现全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稳定就业。
新闻推荐
2月13日在泉州市一家花店拍摄的“蓝色妖姬”玫瑰花。随着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传统佳节春节的临近,福建省泉州市区各家花店大批鲜花集中上市,供应节日市场。据介绍,市区各花店生意红火,每天都能接到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