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上海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徐菲
27岁的市民彭佳敏来到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症室的分诊台前,他近期有些咳嗽,值班护士对着一台电脑询问他:“咳嗽了几天?是否有痰?是否呼吸困难?是否吞咽困难?"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护士根据彭佳敏的回答,在平板电脑上快速点选,给出了就诊建议。
实际上,向彭佳敏提出问题的并非急症室值班护士,而是平板电脑中搭载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个系统能够通过询问患者简单的问题,快速识别风险情况,并匹配不同等级的医疗资源,真正实现“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制度"。
为保证高就诊量下的资源合理配置,急诊预诊分级有利于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症患者的及时抢救和优先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但急诊预诊分级对医务工作者的执业能力要求更高,否则有误判风险;同时低效的排队预检也会降低效率,造成患者积压。"上海十院急诊科副主任彭沪指出出人工“分级诊疗"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
如今,在解决“分级诊疗"难题上,上海十院的医务人员有了“最强大脑"的支援。
4月25日,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揭榜,其中就包括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十院引入的是“奕诊智能"。“奕诊智能分诊系统的数据库是和斯坦福大学合作研发的,收录了世界范围内较为全面的医学数据,包括一些罕见病例,此外还有近四十位资深医生协助优化系统,相当于一位有40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医生。"彭沪介绍道。
如今患者来到上海十院急症室就诊,均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分诊,该系统还能形成电子病历并同步传输到接诊医生的电脑中。
“人工智能分诊系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排除了分诊处医务工作者个人因素造成的准确性的波动。医生可以在系统的辅助下,从风险较高的病情开始排查,实现精准诊断,合理使用医疗手段。"彭沪概括该系统现阶段的运转情况。
在拥有超过3000万常住人口的上海,医疗资源紧缺并非特大城市急需解决的唯一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上海这座城市面临的另一挑战。
刚过花甲之年,黄兰秀(化名)就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2019年7月,儿子和还在工作的丈夫将她送进了位于上海普陀区石泉街道的爱照护长者之家。
爱照护长者之家在床铺、马桶和洗手池上布置了数十个微动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收集黄兰秀的健康数据,护工王铭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分析健康数据形成的报告,为黄兰秀提供更精准的看护方案。
“黄兰秀最近的睡眠状况不大好,夜间深度睡眠时间不到四成。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减少她白天的睡眠时间,组织她参加一些活动。"王铭说到。
布置在黄兰秀床位上的若干“传感器",是“智联普陀"在养老领域的“触角"。
2018年11月,上海普陀区政府提出,将建立“智联普陀城市大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联普陀"规划要求,采集全区部署的海量传感器数据、政府的存量数据及社会数据,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得到对事件最直接最准确的判断,并在第一时间将处置指令发给各级责任人,综合预测安全隐患、管理缺陷等,给出最优解决方案。
“石泉路街道社区老龄化人口比例已经达到42.78%,远远超过上海全市的34.4%。"普陀区石泉路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社区的年轻人多数已经搬离,在过去,社区志愿者需要每天拨打一次电话来询问老人的情况。"而这样的社区养老的“空心"困境,是上海全市普遍的现象。
2019年初,上海普陀区万泉街道兰田路网格片区引入人工智能企业“爱照护",参与社区养老方案设计。同时藉由“智联普陀"规划,社区养老智能化得到了政策支持。2019年3月,由兰田路网格片区与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长者照护之家正式对外开放。人脸识别、语音交互和智能服务机器人、AR和VR等高精尖技术在这座两层建筑内得到运用。
“只需要对语音识别机器简单说几个词,就可以控制床铺的升降,床铺下方还安装有微动传感器,可以显示老人一周的饮食、排泄、运动等生理数据。"王铭向记者介绍照护之家的智能之处。
长者照护之家还只是智能社区养老的一环,“目前照护之家只接受高龄失智老人。未来,这里将会是一个hub(中枢),为具备自理生活能力的老人远程提供居家养老帮助。"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丁勇告诉界面新闻。
人工智能在交通方面也有所运用。张影每天驾车上下班必经中山南—瑞金路路口,2018年之前,他经常遇到交通拥堵,近期他通过该路口时,发现拥堵情况减轻了不少,“后来发现是一条右转车道被改成了右转直行道。"
而这正是人工智能系统基于车辆通行大数据提出的优化方案,此外人工智能系统还帮助交通信号灯智能化。
通过视频监控、埋设在路面下的线圈、雷达、互联网等设备,交警部门可收集实时交通数据。2018年,上海公安部门选取浦西世博园区内的13个路口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试点,主要利用现有的25套视频监控、卡口或电子警察设备提供的数据进行融合计算,实现了现场数据与云端计算的上传及下发。
通过路口感知设备及互联网高德数据的采集、分析,将相关路口的配时方案由原平均4套增加至8套,高峰时段的精细化控制10分钟调整1次,并实现实时调整。在试验区进行试点后,路口拥堵指数下降15%、出行时间减少8%、平均车速提升10%。
如今,这样的智能交通信号系统试点范围已经增至33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10%。
2019年8月出炉的《2019年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上海已经告别了中国10大拥堵城市之列,智慧交通系统功不可没。
在未来,人工智能会给上海带来什么?
彭沪说,接下来上海十院急诊室会探索让人工智能系统全流程参与诊疗的各个流程,从“分级诊疗"、“智能影像识别"到“慢病管理"。未来患者完全接受人工智能技术后,他们还会探索建立自助通道,让部分患者自助分诊。
丁勇告诉记者,爱照护提供的养老方案仍需与政府资源进行合作,比如如何协调最近的医护人员救助有突发情况的老人。目前,爱照护与普陀区政府已经形成合作,智能社区养老网络雏形已现。
界面新闻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2018年12月12日上海向全球征集的12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目前,这些场景均已实现了技术落地,并已初见成效。
下一步,上海将围绕首批12个场景以1年为周期,开展建设工作。到2020年,上海要形成60个AI深度应用场景、6个创新应用示范区,全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对5宗内幕交易案件的行政处罚。其中,证监会对阳雪初内幕交易“中青宝”案,许伟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