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务正业”农妇偷空“玩手机” 网友“紧逼”七部手机成就文学梦

百色早报 2016-04-02 01:50 大字

马慧娟在工地打工间歇用手机写作  

另类村妇

为了阅读“偷”报纸

15年前,马慧娟一家与其他20多万移民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移民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罗山脚下的一片荒漠扎下根来。和所有的西北妇女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生活的常态。农闲时,马慧娟就出去打工挣几个小钱,贴补家用。和村里那些没事时穿着拖鞋,嗑着瓜子,三五成群地凑在树荫下说家长里短,开粗俗玩笑的妇女相比,马慧娟显得不太一样。大多数时候,她是沉默的。她认为和她们之间隔着一道看不清的墙。她说:“几十年过去了,我始终在她们的圈子外观望,感受她们的悲喜,却从不靠近。我是个另类的村妇。”

马慧娟的另类,还体现在村里其他人的看法,包括自己的瓦匠丈夫。他最初并不知道妻子为何夜里不睡,早晨起来还在按那部破手机。她爱看书,他知道,但他不屑:早知道好好学习,还用过现在这苦日子?

其实,当年读书时,马慧娟是个好强的学生。但严重的偏科,使她只读了初中就辍学了,二十岁嫁给了村里的瓦匠,过起了大多数农村妇女晨耕暮归、相夫教子的庸常生活。

在一年到头刮黄沙的村里,借书比借钱难,想得到一张纸或一支笔都是极为困难的事。那些日子,马慧娟的身边连本书都找不到。十几年来,她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小说。苦闷,孤独,常使她哀伤地望着漫天刮起的黄沙问,自己是谁、为什么活着?那些曾经疯狂热爱的文字离她渐行渐远,在艰难琐碎的生活里,思维也渐渐麻木。

有一回表哥订的报纸积攒下来没地方放,被马慧娟的母亲要来糊墙。仿佛行走在沙漠上的人见到绿洲,又见文字,让马慧娟欣喜若狂,她拿了一小摞跑回家,如醉如痴地阅读。她最爱看报纸的副刊,常沉迷在别人的故事里不可自拔。为此,她遭到瓦匠丈夫的嘲笑。母亲看见女儿读报更是训斥:“一个农村女人,不好好操心娃娃,不收拾家里,一天到晚头埋在报纸上有什么用?”

为了不挨骂,她就去“偷”那些报纸,看了再送回母亲家,她说,自己像个贼一样过了半年偷读的生活。

读者“紧逼” 

扶持村妇写下去

有一次,马慧娟在空间写道:“我要生活,要打工,要种地,要喂牛羊。读书写字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辛苦一天回家,疲惫不堪的时候,根本没精力去打理文字,因此我时常痛苦,时常挣扎,还有没有必要这样的去痴迷文字?”

众多网友留言鼓励。有位读者说:“相信你已经走过了艰辛,虽然很不容易,但你已经拥有了一个也许是你自己都未曾想到的开头,继续吧!”

劳作休息的时候,马慧娟总是悄悄地蹲在一处,在一部过时的破手机上不停地按动着。马慧娟在手机上鼓捣些什么?村民们很好奇。一开始马慧娟不好意思,尽可能找背人的地方,等一天的劳作完毕,丈夫孩子都沉入梦乡,她借着灯光、月光,在手机上按她这一天来最挂心的见闻,以及她的悲欢喜乐。马慧娟的丈夫说,他不支持马慧娟写东西,总觉得农村妇女做这些是不务正业。后来,妻子写的东西发表后,他不反对了,觉得有这样的妻子很自豪。

马慧娟打一小时工才能赚几元钱,她非常珍惜手机流量。只有在写字的时候,她才开通手机流量。有一次,因手机没有流量了无法更新长文章,引起一位网友的询问,得知缘由,网友要给她一个月充两百块话费。马慧娟觉得无功不受禄,拒绝了。网友却说:“看你文字,觉得你像我前世失散的妹妹,假如你不嫌弃我这个姐姐,就请接受我的帮助,想写就写,不要委屈自己。”

马慧娟含泪接受了姐姐的帮助,但只接受一年一千块的话费。有了流量,马慧娟三五天便更新一篇,文字的质量越来越好。

长年累月地写,加上手机大多数质量不佳,常常写着写着手机就坏了。看不到她更新文章,一些网友一着急,就主动要求给她买手机,但马慧娟不要新的,她只要他们淘汰的旧手机。一位远在菲律宾的网友委托在国内的熟人给马慧娟邮寄了能上网的手机,让她可以继续书写。

一部手机 

打开全新的世界

随着手机的普及,2008年,马慧娟用打工积攒的300元钱买了第一部手机。当从孩子们嘴里听说有一种叫电子书的东西时,她缠着外甥女给她下载一些。后来,打工的侄子回家,用蓝牙给她传了两部电子书,一部是《中国神秘事件录》,一部是《历代宫廷秘史》。为了看书,马慧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浪费。因痴迷读书,她老抢外甥女的手机在网络上搜书看,终于把外甥女逼急了,教她上网,并给她注册了QQ账号,QQ名叫溪风。

自此,网络,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她如海绵般如饥似渴地吸纳着手机里的“营养”。没时间就挤,打工休息的片刻,晚上睡前,她都痴迷地看,阅读让她感到生活变得有动力有希望了。

随后,她发现QQ空间可以书写文字,于是开始尝试着写。从几个字到十几个,最后到几十字,慢慢变成上百字。

那时候,在空间发说说只能写120个字,这使得她后来行文简练。随着文字量的增多,她把琐碎的农村生活,在外打工的日子,时好时坏的心情,以及罗山脚下百姓的悲喜都写进了文章里。

马慧娟的日志写得随意、鲜活,身边的人和事、庄稼、农活、牛羊散发着新鲜的泥土味,有着淡淡的乡愁。她写:“昨夜梦里回黑眼湾,站在瓦窑坡上远远看着阳山洼。草木没有发芽,漫山的桃花却在竞相开放,一片粉红的艳丽。心里的感动和欢喜满满地溢出来,只是桃花明明近在眼前,却又遥远得不可触摸。一时惊醒,窗外夜风依旧呜咽。家乡很好,为什么我们要离开呢?”

网友评价:“你的文风一如你本人,纯真朴实,本色自然,不加修饰,让人读起不忍放下,仿佛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家长里短,但经你生花妙笔的娓娓道来,生活中的苦痛喜怒也是温韾感人的。”

自此,来踩她空间的网友越来越多。每每写了新的文字,都会得到许多网友的追看、鼓励。有一位叫远山大叔的网友,常帮她纠正错的字和句。

网友帮投稿 

作品频频变铅字

偶然间,某媒体记者祁国平走进了马慧娟的QQ空间,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位叫溪风的网友所写的文字散发着独特的味道。2014年底,祁国平悄悄帮她投稿,没想到《黄河文学》的编辑对她的文字十分赞赏。于是,马慧娟在《黄河文学》上发表了《我们苦中作乐的生活》等四篇散文。

2014年春节过后,马慧娟收到了让她等待已久的《黄河文学》样刊。看着自己的文字羞涩地跻身于众多优秀写手的文字中,压抑多年的委屈一下子奔涌出来,瞬间泪流满面。

紧接着2015年,是马慧娟丰收的一年。她的《被风吹过的夏天》和《乡愁》,发表在《黄河文学》第五期上。编辑部给她寄了930元稿费,马慧娟添了几百块,买了她的第八部手机,也是她用过的手机里最好的一部。同年十月,马慧娟的散文又一次发表在《朔方》杂志上。宁夏的四家内刊和两家报纸也相继发表了马慧娟的散文。一些杂志的编辑称她有着独一无二的文风,鼓励她写下去。网友们则说她的文字就像沟渠里的水汩汩流淌,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8年里,马慧娟按坏了七部手机。她的手指和手机的键盘同样面目全非。单看马慧娟,绝不会把她和40万字的作家结合起来。她头裹着围巾,穿一双黑色布鞋,常年的生活重负让她的外表粗粝如男人。可就在这粗粝的外表下,那颗心灵比宁夏的风还敏锐,她用天赋和勤劳感知着生命的痛楚喜乐。她心疼她的羊、牛,为一只意外死亡的小羊痛哭流涕。她这样写道:“以往它们多不安分啊。有草的时候嚎,没草的时候还嚎,听见人的脚步声嚎,看见人在院子里还是嚎。它们无时无刻不用嚎叫吸引着人的注意,提醒着人不要忽略它们的存在。久了,羊的嚎叫成了噪音,让喂养的人无比烦躁,忍不住想揍它们。这只小羊就是被一群羊的嘶嚎所殃及,搅草的棍子落下时,别的羊四散逃离,倒霉的就是它了,一棍子下去,敲在它的脑袋上,它倒地抽搐起来……宰了它是男人们做的事情。”

马慧娟的笔下,并不想展现太多的悲苦,她的文字总有穿透苦难而呈现平静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马慧娟持续不断地坚持手机书写,让几百名素昧平生的网友成为她的铁粉,鼓励支持她坚守文学梦。如今,马慧娟已在重量级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20余篇,成为当地知名的草根作家。

马慧娟的工友们说,尽管马慧娟和她们有点不一样,但能和她这样的女人一起干活是荣幸。马慧娟的老板说,她很勤快,也很善良,干活从来不偷懒,很能吃苦。过去看她玩手机,有点不可思议,当看了马慧娟用手机写的文章之后,他特别佩服这个女人。

2016年3月,几位记者出现在马慧娟家里。让她彻底成了村里的名人。丈夫孩子都跟着自豪,村民们看她的眼神变了。虽说文字发表了,媒体也采访了,但马慧娟并不觉得她成功了。她说喜欢写作并不是为了别的,写出更好的文字,让更多的读者喜欢,才叫成功。她现在最大的希望是能有空闲的时间读书写字,也希望去鲁迅文学院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将来写出更好的文章。

□房金远

她是一位农村妇女,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日常生活除了繁重的家务以及晨耕暮归的辛苦劳作外,还有个爱玩手机的“癖好”。8年来,她按坏7部手机,输出40多万字。她从不投稿,作品却走进了文学殿堂。2016年3月,她受到新华社等媒体的采访,成村里的头条新闻。她,是宁夏村妇马慧娟。

新闻推荐

菲南海仲裁案所谓最终裁决公布中方强调不接受不承认

新华社海牙7月12日电(记者刘芳甘春)建立在菲律宾共和国阿基诺三世政府非法行为和诉求基础上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就涉及领土主权及海洋划界等仲裁庭本无管辖权的事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