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需要好好 “迷茫” 一回

澎湃新闻 2020-09-01 06:38 大字

原创 时差大叔 心理0时差大叔的表弟刚上大三,有一天聊天时,他和我说他很迷茫:

谈了段不咸不淡的恋爱,女孩不错,谈不上讨厌可也不是很喜欢,不想辜负她,可也承担不了什么责任,更不知道想要一段怎样的感情;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可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未来要做些什么。

我们很多人从小听从父母的观念,努力学习考大学、读研、工作,但是做到后,可能突然在某个时刻觉得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或这样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状态,然而又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获得幸福,往往就会感到焦虑迷茫、无所适从。

我们试图探寻并重新寻找自己的三观和身份 (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却尚未找到答案的焦虑,可能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 “自我同一性的延缓期”。

我们开始质疑挑战父母或社会其它重要群体 (例如学校老师)的观念,却尚未建立属于自己的三观,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建立自己的身份。

在延缓期我们会经历什么,获得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度过延缓期? 01

三观受冲击的痛苦或无法避免?

大叔记得上大学前每次问父母一些现实问题时,他们常常会回答 :“你还小,等你考上好大学你就知道了。”

由于父母的局限性或想要保护我们,导致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世界的认知,可能也是相对局限的。而当这套局限的三观遭遇现实而对其产生质疑时,我们会经历什么呢?

Marcia 通过是否有明确目标与意识形态价值、是否经历认识三观冲突与探索两个维度,将一个人的身份状态 (我是谁,我想成为谁) 分为四种状态:[1]

a.早闭状态:有明确目标与三观,未经历冲突与探索

认同自己的身份,有明确的目标。而三观与认知的建立,往往基于他人,尤其是父母。

他们看似坚定的追求自己的目标,但遇到失败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难以坚持下去。

b.混乱状态:无明确目标与三观,未经历冲突与探索

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不确定未来的发展,对身份的探索也并不感兴趣。

c.延缓状态:无明确目标与三观,正在经历冲突与探索

正在试图探索并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与三观,但尚未找到答案。

d.达成状态:有明确目标与三观,经历了冲突与探索

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有明确的三观和目标,并被社会所认同,让人获得独立选择身份 (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 的自主感,和与人交往的连接感。

他们面对人生的挑战与机遇,能够根据内心做出选择,面对坎坷困难也能克服继续前行。

研究表明,处于延缓状态时我们会尝试不同角色,三观、利益、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此过程不可避免的经历自我怀疑,而这往往会降低一个人的自尊,让人感到焦虑。[2]就像大叔的表弟一样,当他坚信 “考上好大学,谈个恋爱就会很幸福” 的信念,而现实并非如此时,可能会对过去的努力产生质疑,进而自我否定。

另一方面会对未来产生怀疑,自己究竟应该相信什么,什么才是对的,怎样做才能带给自己幸福?当这一切都没有答案时,难免会焦虑迷茫。

当我们试图挣脱父母、过往经历形成的 “假自我”,在未知中寻找 “真自我” 时,这份焦虑、迷茫、痛苦或许不可避免。

02

延缓期的探寻带给了我们什么?

Marcia 认为延缓状态是四种状态中最痛苦与迷茫的,而我们究竟能从中获得什么?探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一方面,探寻能让我们更加了解与接纳自己、更好的了解世界与掌控环境,更加适应世界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3]大叔的一个女生朋友,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可她却常说感受不到快乐与自由。

上大学后,她开始了各种折腾。读不同类型的书,拍大胆袒露的照片、和各类人交朋友,四处去玩,也开始和父母顶嘴讨论不同的观点。

她说这种探索好像让她看到了,内心狂热与不安分的一面。她会安静得读书,也会疯了似得玩,也会在男朋友面前任性撒娇,而这好像才是真实的她。

她不再用乖乖女的形象框柱自己,而变得更丰富真实,和别人的关系也变得舒服自然。

另一方面,探寻能让我们反思过去的经历,重新思考生活的目标与实现途径。[3]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高更 23 岁当上股票经纪人,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然而,慢慢的他却发现这样的生活似乎不是他想要的,35 岁辞去银行职务致力绘画,38 岁与家庭断绝关系,39 岁因画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声名大噪。

我想绝大多数人在高更的年龄,如果发现自己真正所热爱的,可能因为家庭和生活的压力都无法有像他一样的勇气,可能会过着并非自己想要的而又无可奈何的生活。

我们过去可能一直在父母和社会价值观的捆绑下向前冲,而如果在很年轻的时候突然有个机会停下来,思考过去的目标、经历,重新确定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这个过程虽然痛但很值得。

03

如何度过延缓阶段?

处在探索与未知的延缓阶段,我们很希望完成身份认同,理解自己和世界,确定自己想要的目标。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帮我们更好地度过延缓阶段呢?

1.通过叙事方法向内探索

研究表明,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叙述,可以进行身份的探索,并获得对未来的承诺。[4]

McAdams 解释,一个人的故事具有将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的力量,能够个性化定义成年人,且随着时间推移具有连续性和相同性。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叙述,与现在的自我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比如,通过对童年事件的叙述,发现其如何塑造自己的信念、偏好、性格等等。

通过对过去的了解,可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大叔一个很内向的朋友和我说,他小学、初中挺外向的,可后来家庭突变,从那以后变得越来越内向。

所以,他是真的喜欢内向,还是被迫的选择了内向呢?我想通过对过往事情的叙述,也许他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喜欢社交、想要外向的,做出改变的努力,可能他的关系与生活将会变得不一样。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往事件的回忆,发现意义与自己的渴望。

比如在思考想要的感情是怎样的,什么样的另一半适合自己时,不妨把自己深入了解的异性、过往的感情经历回忆一下,那些伤痛与快乐的经验,或许会帮助我们弄清楚自己想要感情是怎样的。

2.积极尝试与向外探索

没有任何方法,能帮助我们立刻度过延缓期,确认自己的身份。在此阶段,可能需要我们不停地向外探索去尝试。去阅读书籍、看纪录片、去旅游、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可能会发现世界更真实的样子,知道自己想要怎样去生活;

去谈恋爱、交友、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在关系中自己是怎样的,希望对方在关系中怎样表现。

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别忘了积极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究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或许这份感受会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写在最后

当我们选择开始质疑挑战父母、社会等重要观念时,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否定过去的自己,过往的经历。

在尚未建立自己认同的观念,也不清楚想要的是什么时,没有后路,好像也看不清前路,不可避免的会经历内心的挣扎、矛盾、冲突。

而这份质疑与探索的勇敢,我想最终会让我们成为坚定而独立的人,真正活出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1]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9(11), 159-187.

[2]Cramer, P. (1997). Identity, personality, and defense mechanisms: An observer-based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1(1), 58-77.

[3]Steger, M. F., Kashdan, T. B., Sullivan, B. A., & Lorentz, D. (2008). Understanding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dynamic between seeking and experiencing mean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6(2), 199-228.

[4]McLean, K. C., & Pasupathi, M. (2012). Processes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Where I am and how I got there. Identity, 12(1), 8-28.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一枕书香 □张燕峰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其经典之作《悲惨世界》中写道: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能够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