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将重建巴黎圣母院”是误解 但参与仍有意义

澎湃新闻 2019-08-09 17:46 大字

当地时间8月6日,美国GoArchitect公司宣布其主办的巴黎圣母院尖顶设计大赛比赛结果,中国设计师蔡泽宇、李思蓓的作品“巴黎心跳”获得冠军。一些国内媒体将之解读为“修复巴黎圣母院将采用中国设计师方案”,在网上收割了一大波点赞。 

但反转很快就来了:其实,主办方只是一家私人出版机构,比赛也未获得法国官方授权。

误解有必要澄清,但舆论不必从兴奋激动瞬间跌入谷底。蔡、李二人应该从一开始就知道,这项活动并非为重建巴黎圣母院提供直接的修复计划,顶多是给出思路和参考。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毫无意义。 

巴黎圣母院于4月发生大火,标志性的顶部塔尖被焚毁。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要在5年内完成巴黎圣母院屋顶重建工作,但新屋顶的设计,不仅让法国人争论不休,也让“外国人”操碎了心。 

GoArchitect举办的“人民的巴黎圣母院设计比赛”,目的是为教堂的未来创造新的愿景。在公开征求设计案以后,有超过56个国家的200多名设计师投稿,作品总数达226件,3万名网友参与投票,最后中国建筑师蔡泽宇、李思蓓的“巴黎心跳”脱颖而出。 

主办方对“巴黎心跳”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奇妙的镜面反射让建筑,城市和时间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磁悬浮装置为过去留下记忆,为未来的故事留出空间。新塔尖代表人类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如此幻境中,空间和时间都交织于一体。巴黎圣母院每一次的灾难印迹都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现在,是时候让巴黎心跳变得生动起来。”

蔡泽宇和李思蓓目前供职于美国芝加哥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他们参与巴黎圣母院重建的设计比赛,首先是在做自己专业内的事。参与,是自信的表现;夺冠,说明其专业水准得到了国际认可。尽管不是最终的重建方案,也算重在参与,乐在其中。

历经800多年沧桑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历史文化的标志,也是世界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参与重建,对每一名设计师来说,都是宝贵的体验,也是科技艺术无国界与“美美与共”的表现。包括两名中国设计师在内的全球专业人员,将自己的建筑语言用视觉呈现出来,是对巴黎圣母院表达尊重和祝愿的最佳方式。也许最终的执行方案就能从中找到启发。 

国际参与的重要性还在于,法国国内对如何重建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而是争论不休,主要分两种意见,一是创新型修复(艺术性修复),另一是原貌修复(风格性修复)。 

据报道,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塔尖,是建筑师欧仁·维奥莱-勒-杜克在19世纪主持修缮时所加建,并非初代圣母院的一部分。因此,法国总统马克龙一直明确表示不反对用“当代建筑样式”代替倒塌的塔尖。简单地说,以总统为首的官方主张创新型修复。 

但法国参议院在5月底强硬叫板马克龙,提出巴黎圣母院必须完全恢复原貌。7月,法国通过了一项重建法案,支持马克龙的立场。8月,国民议会又表示,要按火灾前的模样重修。

法国目前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历史建筑法》和《历史古迹法》。但矛盾的是,无论是创新型修复,还是原貌修复,都能从这些法律法规中找到依据。 

如此,修复方案一直处于拉锯战中。 

虽然两派也有一致的地方,比如要把历史建筑修缮得比原来更好,要最大限度保留原貌和真实性,要尽量避免对建筑历史构件进行拆除和更换。但难题是,完全按原貌修复难度重重。法国文化遗产基金会副总裁贝特朗德表示,“法国领土上已经没有12、13世纪那么大的树木供砍伐,用以修建圣母院。”因此,争论很可能还将持续。 

从这个意义上讲,56个国家200多名设计师的设计方案,都是对法国官方和人民给予创意和思路上的启示。中国设计师的方案能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也属不易。 

蔡泽宇已表示,如果官方举办竞赛,他们会继续参加。这无疑给了我们更多期待。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自信而有才华的中国设计师,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就像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卢浮宫广场前的透明金字塔。

新闻推荐

法国征收数字税亚马逊计划将税负转嫁第三方

中新网8月5日电据欧联网援引欧联通讯社报道,亚马逊法国分公司日前证实,该公司计划将数字税转嫁给使用其零售平台进行销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