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几次难忘的读书方式 ■周村 舒一耕

财经新报 2016-10-26 00:00 大字

你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读第一本书?我可能早已记不清了,你问我:为何要读书?我也可能说得不会那么准确,让您信服。可书对我来说,确实是如影随形的亲爱伴侣,这么多年了,几乎每天都没有离开过“她”,早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那时我也就十一二岁,我从邻居家里淘来一本纸张发黄而且少了许多页码的、残缺的繁体字书。那段时间,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后,我就在黄昏的小院里翻看,因为是繁体字,有好多字靠猜和一知半解来理解这本书。当时脑海中记得这是一本描写金沙江和藏族人民故事的书,故事的内容早已模糊不清了,而作为这是我第一次读一本课外文学书籍却在我记忆中深深地存留下来。

读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名著,是我在大西北服兵役的时候。那时,我虽对这本名著早有耳闻,但在当地书店里见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像对神交已久的朋友一样惊喜万分,尽管这本书的价格不菲,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回到部队单位后,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这本书我读了不止读了一遍,而是经常读,尤其是在我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困顿的时候,我就以书中主人公的精神来激励、鞭策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和磨难。

读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这部作品,是以另一种方式读完的。我有一段时间跟别人打工,有一次给城里的一户人家干家庭装修,我们给他装修的房子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橱,里面摆满了许多中外名著。那段时间由于生活原因,我很少买书,由于生活的劳累就是看书也很少了。当我在这家主人的书橱里看到这本《生活在别处》的时候,立即喜欢上了!我在每天中午饭后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其他工友打盹、休息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本书,每天读一部分,就这样,在给这家干完活的时候,这本书也被我泛读了一遍。

《百年孤独》这部马尔克斯的名著是我久已仰慕的,但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却是在当地“新华书店”里“蹭”读的。那时,我的境遇到了落魄的地步:下岗失业,没有工作,心灰意冷。当时唯一的慰藉就是读书了,那时,我一有空闲时间就骑着自行车来到城里的“新华书店”里“蹭”书看。当时像我这种情况的也不少,有钱的不喜欢看书,想看书的又买不起,只好在书店里“蹭”书看。断断续续大约半年的时间,我就把这本《百年孤独》看完了。后来我又在一家旧书摊上看到这本书,就淘了来,至今还作为我的枕边书陪伴着我。

福克纳的《喧嚣与躁动》《我弥留之际》,能够读到却大费周折,记不清多少次,我找遍了当地所有的书店,都没有找到,托朋友买也没买到,网上也下载不到。后来到了2014年春节前,朋友才帮我从网上下载了下来,我又找人打印了出来,然后开始反复地读、仔细得揣摩,确实受益无穷。

读书的甘苦,只有热爱读书的人才能品味得到,读书不仅带给我阅读的快乐,而且激发了我创作的兴趣,从1991年发表作品至今,我不仅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了若干作品,而且还和别人合作出了专集,更重要的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生活质量。

新闻推荐

好家风 飘四季 市南区“温润家风”特刊——中路街道

王一婷8月28日,市南大家庭将在青岛音乐厅齐聚一堂,隆重迎来市南区“温润家风”美文朗诵会活动,这也将是市南区家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家都有家风,而好的家风如同四季中的春雨、夏荷、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