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越长大 越纠结

华西都市报 2015-05-30 01:49 大字

A

上培训班or 自由生长?

闺蜜劝我报 老公说不报 我犹豫了半年□鹏鹏妈

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让孩子上兴趣班。其实,在大概半年前,身边就有朋友跟我说,应该给鹏鹏报一两个兴趣班,培养培养他的特长。当时,我觉得孩子还小,而且我家鹏鹏属于“多动型”孩子,我也怕他在课堂上待不住。

但现在,我有些后悔了。看着很多朋友在朋友圈里“晒娃”,这个今天晒自己的孩子又得了什么奖,哪个明天晒自己孩子又学会一首曲子之类的,见面聚会的时候,也爱拿孩子相互比较。我开始在想,鹏鹏会不会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有些朋友的孩子,才刚满3岁,就已经在上兴趣班了;甚至还有一个朋友,一口气给他孩子报了6个兴趣班。

我也曾问过鹏鹏,想不想学跆拳道、武术或者画画。他当时没表现出多大的兴趣,我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就把这个事暂时放在一边了。

鹏鹏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两个老人家心疼孙子,也舍不得他那么小就那么累。鹏鹏的爸爸也在旁边“帮腔”说,培养特长这个事情,要顺其自然。他还拿自己举例,说他自己小时候也没学什么特长,一样的考大学,找工作。我想想也觉得有道理,如果孩子本身没有这个天分,非要逼着他学,不仅没有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不过,我一个闺蜜也给我讲了一番道理。她的女儿豆豆现在念小学二年级,在班上当的是文艺委员,常常代表学校出去表演,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她说,现在学校不仅要比学习,还要比才艺,学校的舞蹈、唱歌比赛,都是选有底子的学生,更别说书法、美术等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了。

听她这么一说,我又有些动摇了:如果鹏鹏什么都不学,上小学了,一点特长都没有,各种课外活动项目都被其他同学比下去了,他自己会不会很有挫败感,老师会不会冷落他,同学会不会嘲笑他呢?这样想着,我又想要给他报一个兴趣班。

近期,我也咨询了幼儿园的老师,老师说,3岁左右的孩子,适合学习画画。我觉得,给鹏鹏试着报一个美术班,让他先学学看,如果他喜欢,就学下去,如果没有兴趣,再看看其他的。那位闺蜜跟我说,很多东西,孩子不一定一开始就有兴趣,兴趣是可以在学习中培养的,她女儿学舞蹈就是这样的。希望鹏鹏能在上兴趣班的过程中,找到他自己真正的兴趣吧。疯狂“试班”十余种 只为寻得孩子最爱□昊昊妈

少壮不培训,老大徒伤悲。某天,我在小区散步时,看到这样一句话,着实被“雷”了好几秒。

我目前住的这个小区,孩子多,因而常被培训班广告“围攻”。为了吸引眼球,培训班招生的广告语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人人都在叫嚣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五花八门的培训班,我并非排斥,只是如何选,怎么用,真该三思。

想当年,为了培养儿子昊昊,我和老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来:自由放养不太现实,但也绝不能出于功利编织“金丝笼”,将孩子套在培训班中。业余时间首先应当自由发展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愿意,“量体裁衣”适当地参加培训班,实为最好。这理念,试了果然奏效。

作为一枚乡里长大的女汉子,我的童年空闲时间,是在爬到树上掏鸟蛋或是跟邻家伙伴玩“过家家”中度过的。当然也有极不相称的雅兴,那就是画画。当年爸妈基本不干涉我,这种自由的感觉很美妙,画画后来成为我一生的挚爱。这也深深影响到了我对10岁儿子昊昊的教育:爱他,就充分尊重他。业余时间要自由发展他的兴趣,快乐重要,能力培养也很重要。

昊昊五岁时,是一个小小的转折点。那时,培训班的广告铺天盖地,我和老公决定为昊昊的个性化发展施展拳脚。为了事先摸清底细,我去了数十家培训班蹲点实地考察。“疯狂”时,曾带他试验过跆拳道、书法、语言、唱歌、钢琴等十多种兴趣培训班。

家长任性报班,孩子只能全盘接收,与之相比,我的疯狂中带有“民主基因”,孩子拥有最终决定权。我和老公都属于粗放型的,不太懂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经过前期启蒙和体验,昊昊居然相中了让人颐养性情的书法,这让我倍感诧异。

那时,看着那个小身板一扫平时的淘气,认真书写的画面,也是十分醉心。后来,小家伙有个字一连几天练不好,小心灵备受打击,说什么也不肯学了。我耐心地陪练,教他“攻关”,大有起色。他终于坚持下来,如今,已俨然成为一个小小书法家,当年我奔波考察的汗水算是没白流。

娃娃的成长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快得让人猝不及防。转眼,昊昊已上小学四年级。随着年级上升,不少家长纷纷寻求外力,为孩子报班“补短”,学业竞争日趋激烈。我的态度是,要根据孩子本人的意愿和状况。一切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逼迫孩子上培训班的,都是耍流氓。实在逼急了孩子,不但效果不好,还扼杀了兴趣,岂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妈妈,我能不能报个数学培训班,很多小伙伴都在学。”今年一天,昊昊想“跟我好好聊聊”。我大吃一惊,“你确定想学?可不能因为别的同学在学就盲目跟风。”他郑重表示自己的数学学习起来有些吃力,怕落后同学,因而想报班,顺便还能超前学习。听完,我的心里别提多美了。

作为家长,不能以“为你好”的名义来强迫孩子去上辅导班,但同样,孩子想去上辅导班的话,也不能以“为你好”的名义来制止。如果孩子自己有颗“求”上辅导班的心,何不顺水推舟呢?

说实在的,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当下,面对周围强有力的竞争,我当然害怕孩子落后了,因而隐隐有些担忧,但也不愿强迫他额外补课。这些年,我对昊昊的基础功课要求不高,做好了,就可以干自己想做的事。或许正是这种充分的信任,让他很放松,也比较有自我意识。如今,他如此上进,让我轻松了不少。

孩子报班后,学习效果还真不赖。这一仗,实在是打得漂亮。

B

做虎妈or 做猫爸?

猫扯虎皮扮“虎爸”□扬扬爸

最近有点头疼,每次跟儿摩擦摩擦时,他就自顾自大声唱《老子明天不上班》,肆无忌惮地用插科打诨、扯把子讲怪话的歌词发泄不满。似乎在说:骂老子大不敬,我唱歌总可以噻!

昨天晚上,和读四年级的儿子探讨“虎妈猫爸”问题,问他现实中是喜欢“猫爸”还是“虎爸”?他一本正经说:“还是猫爸好,你喊我做作业,凶爆爆一吼,我情绪马上不好,做作业也就没得心情了。”那我又问他:“为啥需要家长吼,为啥不自觉做呢?”他却反问一句:“哪个娃娃喜欢做作业嘛?”

孩子可以躲在书房悄无声息玩一上午平板;一到周末也会六点过就自觉起床耍手游;看电视,可以不择台不择节目不换频道……唯有作业不待见。说来也是,如果没有作业,我们一定会相处融洽。回想其入学四年,哪一次父子间的不和谐,不都是因为家庭作业而起的呢?

属于我们的学生时代是“玩儿着”过来的。所以在我认可的教育观,可能跟多数家长不一样:健康身心比成绩要紧,我不希望孩子被作业包围,但现实可不允许我这样。因为我发现,藐视作业的“特长生”,那简直就是“异类”,是在学校操不走的。

有一个叫“家校通”的新发明对家长来说忒狠:孩子每天在学校的表现好坏都被全程记录,作业没做完,测验失水准,楼道上疯跑……这些情况都会第一时间短信告知全班学生的家长,每次都是实名制。孩子表现不好,家长跟着“丢人”。于是,作为家长的我,每天都会像患病一样,诚惶诚恐地关注着手机,等着接那些短信。孩子受表扬了,开心一阵,孩子挨批评了,低落一整天。此外,孩子每天的作业都要求家长逐项检查签字,某一天没做完或没签字,又免不了短信通报批评。家长们在一起聊天,不外乎是你的孩子报了哪些兴趣班,我的孩子上了什么特长课……

时代不同,孩子的童年跟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但童心一定是相同的,十多岁的年纪,都喜欢玩。

很多时候,一边嘀咕着抱怨老师不该给孩子布置过多作业,一边又咆哮着吼孩子:“赶紧做,别磨蹭!”时间一久,孩子似乎洞察了我对他做作业时骨子里的同情,并不是真正的狠。

猫扯虎皮扮“虎爸”,为了孩子不掉队,我必须这样干。当“虎妈”,但也不能太虎了□仔妈

我和老公最近看电视剧《虎妈猫爸》,还没看完,却感触颇深:我们家里,我就是虎妈,老公就是猫爸。在对儿子的教育上,相较于我的严厉,老公的确要溺爱得多,这时常会让我感到头痛。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比喻,现实生活中,我并没有赵薇那么虎,老公也没有佟大为那么猫。我们都认为,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走极端。

仔仔今年四岁,正是贪玩好动。我规定他晚上10点之前必须睡觉,但往往很难做到,说来这件事还得算在他爸头上。被我赶上床后,仔仔总是悄悄对陪他睡觉的爸爸说再玩一会儿,仔爸欣然应允,还帮他打掩护不让我发现。

对于四岁娃来说,学业什么地似乎还离得有点远,但同龄娃娃的父母却已经有在行动的了,让孩子学英语、学算术,生怕上了小学后落了下风。我觉得才四岁的娃没必要刻意去教,现在只想培养他的习惯。比如阅读,或是能静下来的习惯。而且如果教他认字什么的,也最好寓教于乐,不要刻意去教。路边看到个广告牌或者指示牌可以告诉他有什么字,自然而然他就学会了。

但仔爸在这个问题上就有点不同的想法,比如他看谁的孩子英语好,又着急仔仔以后英语不好,很想像别人一样教孩子学英语。

老公的内心剖白还是有点出乎我预料。其实我并不太在意儿子以后成绩是好是坏,考第一和考最后一名我都可以接受。倒是希望他能有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我愿意在这方面花时间和精力培养。老公提到仔仔现在特别喜欢看别人打拳,他打算等儿子再大一点就送去学跆拳道。另外还希望儿子再学学围棋,老公说就是不知道他是不是感兴趣,如果没兴趣,家长也不会强求。

小朋友的教育是个大难题,我们两口子也在不断摸索之中。不过大方向两人还是保持了一致:那就是不做疯狂的父母。希望仔仔更多的是身心健康,所以不会像剧里一样,比如买天价学区房,为了读个学校把全家人弄得那么紧张。我要儿子每天笑容很多就好,学习是一种习惯,学习不是任务。

多出游or 少出游?

网上有篇帖子,在各大育儿论坛、旅游论坛广泛传播,就叫“不要带儿童去旅行”。帖子里,细数了带娃出去旅游的种种不当之处:比如以长见识的名义绑架了家庭啦,长见识的背后是消费层次的较量啦,带娃出去,让娃见到了但并不代表让娃“长了见识”,出去玩更多是从门口的小游乐园到大游乐园,更注重享受啦。又比如浮光掠影无法让孩子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啦。

总之,对带娃出去耍这件事并非赞同。相当一部分对带娃出门感兴趣的家长来说,也有些打退堂鼓:万一让娃娃出去耍却让娃娃沾染了不好的习惯,就得不偿失了。不要带娃出去玩?我说NO□天妈

原来娃娃是老人在带,性格有点娇气,也有点“窝里横”:在外人面前总有点怯生生的,一个人去买东西都有点不敢。他一年级的暑假,我们报了一个半自由团,带他第一次出国。团里有几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几个人迅速地组成了一个小圈子,有机会了就在一起玩、也互相捉弄。几年下来,我能明显感觉到娃娃更加外向和独立,他学英语后,很少开口,就算会说也不得说。出去几次后,现在也会跟当地的司机简单聊会儿天,点菜的时候,跟服务员说要吃什么不要什么也说得还是多溜的。

带娃娃去欧洲的时候,他确实不懂欧洲的历史与建筑,但是他有他自己的视角。比如他身上有不少1欧2欧的硬币,这是他的“冰淇淋基金”,用味觉认知经过的每个城市。他喜欢车,每个城市的车子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看着儿子充满好奇、探索的眼神和他觉得有趣时放光的表情,也让我和老公重新审视这趟出游,然后觉得嗯,这次旅行确实有意思。

而且娃娃也在出游的一些经历中长了经验,学会了考虑一个看似轻易的举动有可能带来的后果。有两件事,让我们至今都有些后怕。一是以前有次去欧洲,我们要在德国一机场转机,娃娃跟我们走散了,在身上没任何有效证件和登机牌的情况下就跑出了机场的转机通道,我拿着快没电的手机只好跟了上去,但是所有的证件、登机牌都在他爸爸那里。机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不能直接进去,要带齐证件重新过一遍安检。这时离转机起飞的时间并不多,我捏着随时可能没电的手机跟导游通话,导游帮着跟机场方面协调。最后是通过团里的其他人和机场的地勤人员把证件传出来,我们才成功和大部队会合。

二次是去年几家朋友一起去荥经玩,住的是农家乐。几个小朋友在二楼的一个房间,那个房间有个窗台,窗台就被主人家简单用木板封了一下。我们正在另一个房间里,突然有人跑来敲我们门说,娃娃掉下去了,我一开始还以为是玩笑,结果下楼梯下到一半才发现娃娃真的从4米高的地方掉下来了。急得我们赶紧找车送娃娃去医院做检查,好在他站上去的时候蹲了一下,掉下去也是呈蹲姿,有个缓冲,只是有点软组织挫伤。后来我们问娃娃,他才说自己当时要看风景,一时激动就站了上去,然后,就掉下来了。

现在,说起这两件事,娃娃脸上都有些讪讪的,包括写作文“最难忘的事”,都写了好几次掉下来这件事。但确实,此后做事情儿子慢慢在学会“分寸”这个词。

几年的旅行下来,娃娃也学会了做攻略。前几天,听说我们打算下一站去法国,娃娃立马作业不做了,拿了一个没用过的漂亮新本子,在上面详细备注:要带什么,要吃什么,要注意什么,或许,这也是他的另一种收获吧。本组报道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茜李昊皎袁慧君吴冰清李姗姗见习记者雷倢

新闻推荐

一物降一物

□陈甘露第一个递简历的高洪波似乎也博得头彩,而让足协安心的是,这次“相亲”口碑不错——某门户网站万名球迷投票,68.3%的人力挺高指导。球迷的心思很简单,能灭韩能赢法国,头上有一顶“热身...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越长大 越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