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诗歌之舟出发的地方——献给《平凉日报》和她的守护者们

平凉日报 2014-12-29 18:50 大字

□马路明

我常常想起1993年的那个秋日黄昏:雨霁,霞云十里,空气湿润,草香浓烈,木香弥漫,一位长发披肩、精悍多力的高个儿年轻男子,独自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圣地——平凉市红旗街93号:平凉日报社所在地。他好像有点害羞。他没有胆量跨进门去。他伫立于此,心存敬畏,毕恭毕敬。院子暂时显得有点冷清。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位高大、健壮、头发微秃的中年男子从远处走过来。大约是看他神情肃然不同他人的缘故吧,这位中年男子注视了一会这个年轻男子;他微笑着,那么和蔼。年轻男子也报以微笑。最后,那中年男子轻轻转身,走进了锈迹斑斑的铁大门。

人们说时间如流水。在我看来,时间简直就是滚沸的流水。无数的人与事,简直就是一粒粒小小小小的冰块,时间轻轻流过,就融化得无影无踪。每天每天,大大小小的事和人,就是这么融化在了时间的巨流里。那个黄昏、那些普普通通的简陋楼房、那条破破烂烂当时正在修建的街道、那个中年男子——《平凉日报》一位“泾水”副刊编辑、那个年轻男子——那时候的“我”,却一直神奇地存在于我心中,存在于时间的激流里。

那一年我才二十出头。我已经离开学校两年了。而从十七岁那年,我的文学生涯已经开始了。那时诗歌已经像昆德拉在其小说《生活在别处》中说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大批诗人毅然抛弃笔杆,义无反顾跳进商海,决心腰缠十万贯,衣锦才还乡。我在诗人们纷纷落海的大潮里安静从容地走进夜晚,拧亮了灯、铺开了纸、拿起了笔——我决心做一位诗人,写出“让后世孩子们在课堂上拼写的作品”(法国作家福楼拜语)。那时我是多么年轻啊。我想文艺女神喜欢有智慧的老年人,但更爱血气方刚爱起来孤注一掷的小伙子。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文学道路和其他许多世间道路一样,荆棘丛生,险象环生。而真正的年轻,却无畏而壮丽。

文学是大地上的另一种植物。它们只有扎根沃土、培植有方、发芽有时、开花有季,才可能结果可期。《平凉日报》“泾水”栏目就是这么一块“肥壮的土地”(这个词组来自《三国演义》)。守护这块沃土的编辑,一个个真正有文学之才、文学之胆、文学之德,他们知文学之深,护作者之力,至今想来,令人感佩不已。我早期的好些稚嫩之作,就发表在“泾水”上。后来,我逐渐了解到,平凉的许多作家、诗人都是从《平凉日报》文学副刊起步的,他们像我一样,在这个平台留下一行浅浅的脚印后,开始持久的文学之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省内外产生影响。

今天,网络发达普及,一部手机在手,桑间濮上、车上厕上枕上、白天黑夜,世界尽在掌中,大千缩于眼下。而纸媒,有的生存艰难,有的消失不见。好些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在不久的过去,一份报纸与一个地方几十乃至几百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份报纸,宣传政策、予人希望;引领时尚、带动风潮;破除迷信、解难除惑;树立榜样、彰明美德;秉笔直书、坏蛋贼子惧;记录百姓血泪、为民间留信史……一个个早晨,一个个绿色邮递员骑一辆辆绿色自行车,车架两边挂两个圆鼓鼓装满报纸的绿色报袋,穿梭在城市闹哄哄的大街小巷,奔驰在乡间鸟语花香的长阡短陌,他们叩开一个个铁门或木门……一份份带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就像鸟儿一样乖乖地摊开翅膀卧在一张张书桌上,等待一双双沐浴晨光的手捧起……那报纸翻飞的时光是多么幸福、多么值得怀念!

我的文学生涯是从《平凉日报》开始的。哪怕我驾驶我的诗歌之舟游遍了世界最远的海角、最美的天涯,我还是会一次次回头看她--看她,就是看自己的精神故乡,我会告诉人们--那是一位诗人出发的地方,他的最早的一株株诗歌,发芽长大于那一块沃土……

新闻推荐

德汉堡一报社遭纵火

【据新华社电】德国警方11日说,位于北部城市汉堡的《汉堡晨邮报》报社当天凌晨遭纵火,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汉堡警方发言人说,当天凌晨2时左右,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