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员发火”中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
□杨朝清 武汉 研究生
西安市民程阿姨乘地铁时遇到一件尴尬事:一句脱口而出的“服务员”,让一位年轻女工作人员上了火。程阿姨感慨,称“美女”太轻浮,称“同志”太过时,称“小姐”会让人反感……现在的年轻女孩应该咋称呼才合适呢?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地铁工作人员之所以对“服务员”称呼上火,在于等级化的职业偏见已经在其脑海中根深蒂固;顾客一句并不过分的称呼,触碰了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诚然,不论是经济收入,还是职业声望,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分配格局中,服务员都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在许多人看来,服务员干着并不体面的体力劳动,劳动价值似乎也不大,不受人待见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在这种三六九等的人格划分中,被唤作“服务员”的地铁工作人员,自然会有一种被轻视甚至被侮辱的感觉。
“服务员”也好,“安检员”也罢,本质上都是一个称谓符号。只不过,在社会变迁不断加速、社会互动不断增强的当下,对同样一个称呼,不同的人们会有不同的解读。面对司空见惯的“美女”,有的人坦然笑纳,有的人却很反感;称呼一名五十多岁的女性为“阿姨”,有人微微一笑,有人却大发雷霆。
在一个利益多元、思想多元、观念多变、生活方式多样的时代,人们为何会如此在意称谓?不论是传统文化的“口彩”,还是现代话语中的“身份标签”,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些由称呼引发的纠纷和冲突,往往缘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的断裂和脱节。
年轻女孩对“服务员”如此排斥,源于一种错乱的“脸面观”。那种只看到少数成功个案,却忽视大多数平凡个体的价值观,让许多人不愿意从事普通的岗位,不愿意过平淡的生活;那种以发财、出名为目标的人生道路,让一些青年人的梦想被利益捆绑;为了追求所谓更好的生活,一些青年人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尽管称呼会随着时代改变,但我们心中对普通岗位和平凡人的尊重和敬畏,却应该保留朴素的本色。难道地铁工作人员就不是“服务员”?
新闻推荐
传统的护肤品效果总是又慢又繁琐,打针微整又容易脸僵得笑不出表情。毛孔、痘印、粗糙、暗沉、逐渐形成的细纹,残酷的时间从来不等人!美容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难道真的没有两全其美的新出路了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