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临湾崛起“聚宝盆”

广西日报 2011-02-16 22:09 大字

本报记者 唐群峰 本报通讯员 李岳青 卢远诚

2月12日,春寒料峭,临近北部湾的玉林龙潭产业园内的创兴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建设现场,橘红色的挖掘机、装载车正在忙碌地作业。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总投资达200亿元,目前已聚集十余家行业内企业,是玉林临海产业的龙头项目之一。

玉林市在打造“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的战略部署下,重点建设特色鲜明、产业集中、资本集聚度高的十大工业园区,实行一区多园的专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显著的规模效应,推动促进了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产业集聚:

从“怪状发展”到“块状发展”

2004年,法国《解放报》特派记者皮埃乐·阿斯基来到玉林福绵,看到数不清的家庭作坊在马不停蹄地生产着行销全世界的裤子,他不禁发出“世界裤都”的惊叹。

但今天记者看到的“裤都”已是另一番景象:服装工业园区里,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厂房、装备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车间、统一着装的工人。目前,福绵区已拥有服装企业1600多家,配套企业300多家,其中绝大部分聚集在新建的服装工业园内。

“世界裤都”的惊人变化是玉林市近年来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过去,玉林的工业发展多是利用圩边、路边建“长廊”、起厂房、办企业,许多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等种种原因“开而不发”,最终厂区出现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怪状”。

随着园区建设的迅速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园区吸引了大量投资,企业纷纷落户,加上政府的推动,原有的企业也陆续搬迁到园区,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原来的“怪状经济”变成了“块状经济”,杂草丛生的荒山坡成了经济增长的“金窝窝”。

整合资源:

打造十大工业“聚宝盆”

2008年,为整合资源,玉林市将28个工业园区整合成10个工业园区,实行一区多园、一区一主业、一园一特色的新模式。按照全市的产业特点,规划布局机械制造、水泥陶瓷、健康食品、服装皮革、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林纸化工等产业,使之形成组团式、生态式、配套式发展。

十大园区的产业布局如下:玉林经济开发区是以制药、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健康产业园;玉柴工业园定位为以配套玉柴内燃机、汽车零配件为主体的动力机械产业园;陆川北部工业区是以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产业园;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是以水泥陶瓷为主体的水泥陶瓷产业园;容县经济开发区是以电子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园;龙潭产业园是以有色金属冶炼、再生资源利用、重化工业为主体的临海产业园;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产业园;博白工业集中区是以编织工业、林化、食品为主体的编织产业园;兴业工业集中区是以建材、农用机械为主体的产业园;福绵服装工业区是以休闲裤加工制造为主体的服装产业园。

5年期间十大园区累计新入园企业664家,全市入园企业总数达919家。在园区经济“集聚”效应的推动下,全市的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04.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2.79亿元,年均增长19.9%。

园区经济:

主导未来发展方向

玉林市园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在工业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记者从玉林市工信委获知,2010年玉林市园区工业的分量将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0%以上,“十二五”初期,这个比例将提高到90%以上。

2010年,玉林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2亿元,增长3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8亿元,同比增长42.3%,而全市10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6亿元,同比增长56.2%,园区工业的分量已占规模以上工业86.8%,增幅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13.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31.6%,而10大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76.95亿元,同比增长66.63%,园区工业的分量占规模以上工业85.07%,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35个百分点。

目前玉林各工业园区运行状况良好,发展势头强劲。在玉柴工业园,新入园的配套玉柴发展的华原机械、嘉义机械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和生产都进展顺利,而原位于城区的玉开电器、宝炬电线电缆等一批老企业搬迁到园区后,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发展势头明显加快。

“随着园区工业的角色愈发重要,在‘十二五\’前期阶段,玉林市的工业就基本变成园区工业了。”玉林市工信委主任沈强说。

新闻推荐

花海中,选手如一道闪电划过

□记者钟伟樊成柱文/摄“胡浩出现了,快如一道闪电。”随着身旁摄影爱好者兴奋的喊叫,一个身影在记者的视野下从花海中闪过。幸好记者提前潜伏在花丛中准备好相机,不然还来不及抓怕。3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