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香眉山·全民阅读”主题读书征文和摄影作品征集部分优秀作品选登

眉山日报 2017-04-22 10:13 大字

编者按: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为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努力在全市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氛围,着力打造“书香眉山”,在“4·23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市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书香眉山·全民阅读”主题读书征文和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今天本报选登部分优秀征文和摄影作品,以飨读者!

分享爱,让爱蔓延

——读《爱的教育》有感

张佳琴

当我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推荐给班上的孩子们时,我也捧起它,开始了一次爱意浓浓的阅读之旅。每一段闲暇时光,我都翻开《爱的教育》,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学生生活,文中一个个充满爱的故事感动着我。

书中的故事读起来都那么亲切,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安利柯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个幸福的孩子。在家里,有爱他的父母和姐姐,在学校,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爱意的温暖的集体中。还有一位正直善良的孩子叫卡隆,他总是行侠仗义,帮助弱小,当他看见可怜的小驼背奈利被人欺负,就站出来义愤填膺地说:“以后谁敢欺负奈利,我就揍他!”这铿锵有力的话让人倍感温暖。能生活在一个充满爱意和正能量的班集体,该是多么幸福啊!

每当看完一则,轻轻合上书时,我都不由得想到了很多。其实,我们班就是一个充满爱意的温暖集体啊!班上有许多像卡隆一样的孩子——黄煜坤脚扭伤了,午休时,余子皓主动帮助他把鞋子提到床边,还为他穿上。下雨了,看到一个同学没有带伞,胡希蕊悄悄地把伞遮到她的头上。孙鹤盈请假去医院看病了,陈音竹站起来说:“我来帮她打扫卫生”。曾焱红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同桌彭翌初耐心地给他讲了一遍又一遍……

怎样用这样的集体温暖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我在这本《爱的教育》里得到深深的启示。

我们班上有个女孩子叫谢景涵,原本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好孩子。可是,因为一次发烧引发了抽动症。从此,她开始频繁地抽动,生活、学习都受到影响,身体日渐消瘦,慢慢地,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刚开始,她总是担心自己控制不好身体的抽动而影响大家上课,让别的同学笑话,所以她变得郁郁寡欢。后来,她干脆休学在家,不愿上学。得知她的病情后,我把她的情况告诉了同学们,教室里有了短暂的沉默。突然,郑栋立站了起来,大声说道:“是谁?是谁在嘲笑生病的同学,我真想揍他!”

安静的教室如平静的湖面掀起了阵阵波澜。“是呀,谢景涵生病已经很痛苦了,我们应该关心她。”我们班的热心肠付裕深情地说。中队干部郑凤翔一脸严肃,他很认真地说:“我建议大家给谢景涵制作一份祝福卡,让她知道我们大家都很爱她!”教室里立刻响起了赞同的掌声。

站在讲台上,我只觉眼睛不禁湿润!多么可爱的孩子们,老师曾经为你们的调皮捣蛋而烦恼,曾因为你们的不够努力而着急,可此时那一切不快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有爱就有一切,有了孩子们作为我的后盾,还有什么做不好的事情呢?我坚定地对自己说,我一定会让这个“女儿”重新自信地回到班级。我一次次地和谢景涵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她最近在家的情况。夜深人静时,我一次次深深思考,怎样才能用爱去浸润她失落的心灵?

不懈地努力,终于换来了佳音:在我的劝说与鼓励下,在家休假的谢景涵决定一周后回到我们班级!得知此事,同学们兴奋地欢呼起来。我趁热打铁,和孩子们商量怎样迎接谢景涵回来。

激动人心的这一天到了,陈澄、李佳芮、陈音竹等同学已经专门布置了黑板:“欢迎谢景涵回家!”还有很多同学真诚而暖心的话语出现在黑板上,我们的教室被一种暖暖的爱意包围着……谢景涵踏进教室的那一刻,她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知道,那是被爱温暖着的最幸福、最甜美的微笑。

爱,就在这样平凡的生活中。爱,就是这样简单,爱,却又是这样伟大,它能融化每一个人的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捧着《爱的教育》,我被爱感动着,我将继续和孩子们分享爱,并传递爱,让爱在我们周围蔓延。

一页书 一座城

刘 翔

2017年早春,湿地公园的红叶杏在阳光照射下一簇簇长得枝繁叶茂,远远望去如烟如雾,颇有似梦似幻的缥缈美感,空气中散发着青草绿叶被阳光蒸腾后暖烘烘好闻的草香。健身道上,不光能遇到几个走路或跑步的,还能见到草坪里,三三两两手持一册书籍,看至酣处、物我两忘的人。无独有偶,晚上与友人约会,路过一间咖啡屋,落地玻璃窗后面围坐了一圈男男女女正认真热切地聊着什么,桌上除了咖啡竟堆了一摞摞各式书籍。那情形,仿佛时光回转让我看到了学生时代的文学会。现如今又流行起了这个?晚上闲暇照例打开朋友圈,除了晒美食、做微商的涛声依旧外,竟多了些推荐好书、诗歌原创、雅文品读的内容。这个世界怎么回事?不是如火如荼搞建设、轰轰烈烈抓经济、全民创业、共享商机的时代吗?怎么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暂停急促奔跑的脚步,带着迷失的灵魂,去白纸黑字中寻找安静充盈的力量。

我的童年恰逢改革开放初期,父母为了衣食温饱整天忙得团团转,我便呆在家里从连环画、小人书看起。那时候的书便宜,一大套连环画不过几分钱,白线描的图案栩栩如生。从连环画开始在邻里四周到处搜罗各种故事书、小人书。中专开始我更加拼命地读书,以几乎一天一本书的速度往前走。当时看书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多且杂。如今,这个习惯已根深蒂固,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个人命运,只可惜回想起来,书籍在我的生活中并无此般戏剧性效果,爱读书的我依旧和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一样工作生活。但是我感觉得到,这种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我有个朋友曾有幸拜访一位得道高僧,问:看了那么多书,却感觉没记下多少,是不是白读了?师傅说:你看过的书已经或多或少留在了你的身体里,是它们成就了现在的你。后来曾看到这样一段描述读书经历的文字深以为是:看1000本书的人的思维方式和看100本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本书的形成需要作者的全局思考和编辑的精心整理,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逻辑的体现,每看完一本书就是一次锻炼大脑的机会,每次精心的训练会让自己的大脑形成逻辑感,渐渐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当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时就会自然而然运用到其中。这真是一种极为奇妙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内心体验。

宋代文人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个人如此,城市亦然。你有多久没看见过在喧嚣酒桌上,几个大老爷们梗着脖子、剑拔弩张地辩论苏轼的生平逸事,搞得面红耳赤可笑又可爱的模样;你有多久没有不掺功利地参加过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甚至素不相识,只为一本倾心的书、一位喜爱的作者便四面八方聚集起来,热切又虔诚的书友分享会了;你有多久没有聆听过岷江河畔、三苏祠里清朗悦耳、激情饱满的经典诵读声。这样的现象恰恰体现了一种社会变迁、急速发展后的文化匮乏,匮乏过后便是千万人发自内心的需求与热爱,这样的力量是巨大而不可阻挡的。

我穿行在这座古雅又朝气的城市当中,急切地寻找那股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图书馆人头攒动却又安静的阅读氛围里;在博学书店定期开展的读书活动,学生、家长、老师们踊跃报名、积极点赞的认可里;在媒体报刊,连篇累牍推广文化城市,传播正能量的决心里;在70后、80后、90后、00后们阅读经典成风,文明行为的自觉传承更替里。我仿佛看到一束光华照耀着脉脉涌动的书香文气包围熏染、改变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千年前的苏轼隆重地向世人介绍了故土。作为“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眉山是否当得起这份赞誉。我一直觉得不管走到哪个城市,无论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还是车流汹涌、摩肩接踵的人群,或是特色酒吧、咖啡馆,都只是经济带给这个城市的繁荣与悠闲,都并非它本质里的东西,城市的本质是以文化为载体的。除了文人墨客们留下的千古传唱,更要看当地的人民在此地的休养生息,只有文化的因子深入到各个阶层,被最草根的普通大众接受与喜爱,这座城市才能说具有了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我似乎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正不负众望地一代代用生命的印记不断推动其走向更加大气、从容与和谐。

三十岁以后阅读在夜读

朱小根

我是一个快乐的阅读者,尤其是三十岁以后喜欢夜读,喜欢灯火斜照在书面上泛起的昏黄,以及书里蕴藏的幽香。夜幕掩盖着白日里所有的浮躁,在夜读中能排挤人世间所有的噪声。此时,捧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就如同与一位知心朋友促膝交谈,而不是白天的推杯换盏;这时,是完全可以隔离那些白日烦心的电话,以及那些扰人的琐事;自然翻动书面,会带来指与纸之间的微微触及声,阅读的快感即可在翻动书页的那一瞬间启动,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包袱,让心灵进入一种清纯如水的境界。夜读,是夜晚属于爱书人的幸福。

读书是有境界的。我的感悟是:这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阅读,大都以学习和温习的读本为主;而三十岁以后的阅读,大都会选择嗜好性的读本为主。夜读的意境便更为深邃和悠长,就好比品佳茗,香远溢清,呷上一口,余味无穷。夜读时,带着学习与思考的心态,就会收获相得益彰的“悦读”情怀。而这些都是在繁杂喧嚣的白日里难以实现的。夜读的姿态也可随心所欲,不受白日里的拘谨。比如躺着读书就有奇异的妙处:躺着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可以促进思维活跃,还可以任由思想的野马驰骋。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讲到他的许多文章就来自于枕上。为此,我在夜读时便会准备纸和笔,一旦有了好的想法与灵感,随时捕捉记录下来。白天再翻看或整理文案时,就会有所触觉,甚至有些惊诧,晚上是怎样闪现出稍纵即逝的心灵飞絮的?我坚信,读书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式之一。

对大文豪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苏轼自己所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可以理解为,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即使是在贬谪到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是有限的,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这看似是一种读书法则,其实不然,这种情景大多是精神食粮短缺的特殊年代所逼造出来的结果。这对于多才多艺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

我喜欢夜读苏轼的著作,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他的文章里总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品读间,总能感觉到他的胸襟,他的风骨,他坚韧积极、乐观超脱的生活态度,让每一个读者都能穿破云层,看到阴霾后面的阳光。读苏轼的文字,心灵清净得更像是一种沉静,也许是他走向灾难后的释然,也许是他到了不以物言不以己悲宠辱皆忘的仙界。可是在他的诗词歌赋中,他的心,我的心,我们的心都是不会平静的。他虽淡视功名,却热爱生活,从不因宦海沉浮而自暴自弃,也从不因际遇跌宕而怨天尤人。他最善于苦中作乐,能随时随地将忧愁烦恼融入大自然中。被贬偏远,他不以为意,自己下厨烧饭,自己拢田耕种,像一个农夫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优哉乐哉,怡然自适。据说“东坡”的雅号就是在他耕作时得来的。因为心中澄明,他的眼里没有官场的沉浮,尽是纯真的自然。“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因为这一句,他将也有“无为”思想的朱载上引为知己。他的文字就是他的精神领会,豪迈中却有捕食秀美,千古独步,智慧超群却又生性雅致,又令人击节、叹服。

古人夜读,佳话甚多。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典故。这些故事,用来激励世人苦读则可,若施之于实际生活,从情理上推断,许多是行不通的。读书如果体会不到书中的乐趣,理解不了书中的意味,头悬得再高、锥子扎得再痛,怕也无济于事。读想读之书,这才能够寻到夜读的乐趣。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当然,一定要根据个人的喜好予以选择,在喜欢的同时,还要避免艰涩难懂之书。因为,夜读只能是泛读,而不是精读,故应选择感兴趣的且浅显易懂的书目。无论是在春花伴雨的晚上,手执一册散文,追寻先哲的背影,或感伤,或叹息,还是在明月星稀的夏夜,取一卷小说,领略人世间的情感与交融。或是在署尽入凉的秋夜,找来一本俄罗斯的著作,体验着“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鲁迅译语)。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林语堂语)。夜读,在不同季节的氛围中,享受一种情调,也在夜读的情调中,为自己添加无限的智慧。这种情调真是人生的美好和快乐,是生命里美好时光。

每每夜读,我都觉得我是自私的和最幸福的,所有的景致、所有的思想均为我所独有,我是在短短几个小时的茫茫夜色中实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恣意畅游;每每夜读,又觉自己是一名拓荒者,在不断地开垦心灵的荒野;感悟夜读,好似借了智慧的种子,播撒,浇灌,收获……

三十岁以后的阅读,往往会步入一种新的方式——床头夜读。夜读,虽然是一件很曼妙的事情,但愿夜深时,你能慢慢地合上书,关上灯,让心中的那份悸动慢慢散去……

读书征文 活动评奖结果

一等奖

张佳琴《分享爱,让爱蔓延》

黄群英《活着,就是幸福》

李良旭《阅读是人生最诗意的投资》

汤礼春 《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曹瑞冬 《评<家>的“人生三境界”》

二等奖

朱乃洲 《读书让梦想花开》

高怀昌 《村边的水塘》

蒋波 《好书照亮我的人生》

董长民《好书伴我行》

朱小根《三十岁以后阅读在夜读》

邹冰洁 《书香》

刘翔 《一页书,一座城》

杨欣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宋雨霜《读书梦,梦圆川大图书馆》

马济元《一路书香》

三等奖

刘彤 《灼见·狼图腾》

钱海 《塑造经典自己》

郭成钧 《读书是一种享受》

胡运玲 《送给孩子一个书香童年》

梁瑞祥 《以书为伴 以书交友》

林晓波 《知己胜于知彼》

袁斗成 《追寻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刘雨彤 《我心中的孙悟空》

蔡永庆 《书香路,最美人生路》

胡勇 《阅读,铺一卷暖意在眼前》

叶敏 《读书的乐趣》

黄明清 《书痴如我》

桂 斌 《读书是欲望的倾诉》

林文钦 《发自经典的微笑》

陈沛妍 《<弟子规>伴我成长》

新闻推荐

“丝绸之路第一管道”累计实现对华输油一亿吨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9日电(记者李晓玲)29日11时58分,当计量表上显示出“100000000”的数字时,中哈原油管道阿拉山口计量站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中国首条陆路跨境原油运输管道——中哈石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