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与冯至在《书海遇合》

大江晚报 2017-12-26 01:01 大字

从经验看去,学问做得大者,起手(思考,运笔)就会呈现不一般气象。这个经验,我在读到桑农教授编汇的这册冯至先生《书海遇合》(“开卷随笔文丛”,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版)时,得到又一次印证。

说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不算夸张吧?他是在德国获得的哲学博士,后来的里尔克翻译研究及《论歌德》这部著述,显示了他这方面的功力。冯先生那一代及较早他们的一代人,最让我们不及的,是“西学”之外,他们的“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学养)同样那么深厚。就冯至先生本人,一部开拓性的《杜甫传》,至今仍是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著述。他还是作家、诗人,甚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以这样的底子,写出哪怕“读书随笔”(桑农先生《编后记》),“成色”,也该和一般此类文字写作者“不一般”吧。

说起,全书阅读下来,笔者印象极深刻的,是作者语言的质朴。数十年阅读的经验,知道极为考验写作人的,是语言。冯至先生文字,初读过去,甚至使人有“平”的感觉:“我过去只是久仰唐弢同志的文名,并不相识。六十年代初期,我和唐弢同志在中宣部与教育部的领导下,编写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工作中相互切磋,建立了友谊。此后唐弢同志每出一书,都签名惠赠。我展读他的著作,多次被他的学识和文笔所感动。”(《刻苦耕耘尽瘁终生》)“我在青年、中年时期,逛旧书店是一件乐事。那时无论是国内国外,旧书店主人一般都很和蔼。你走进店门,主人任凭你巡视翻阅,不加干涉,有时还跟你攀谈,主动取出你感兴趣的书给你看。”(《书海遇合》)这是笔者随意选了两文的开首。这样的文字,进入自然,叙述平实,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来进行渲染,但准确,绝无费赘之辞。读下去,你会生“洁净”感。感受到其中“沉静”的味道,甚至力度。打个不恰当的譬喻,这是一碗米饭,粒粒米都白生生,有透亮感。

阅读这册《书海遇合》,常常感叹作者腹笥宽阔。不仅在行文中自然征引西方大家的思考,还随手拈来中国经典诗句名言,那么自然地在其间游走。根底如此,不由自主。冯至先生尽管文字质朴,但诗歌散文的写作训练,使他的描绘,也别具特色。譬如说郁达夫先生“他众中俯仰,不粘不滞,永远保持他独特的风度”。还引用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譬喻,认为郁达夫“相濡”与“相忘”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兼而有之。”他举证:“他(郁达夫)对待朋友和来访的青年,无不推心置腹,坦率交谈,对穷困者乐于解囊相助,恳切之情的确像是‘相濡以沫\’。可是一旦分离,他则如行云流水,很少依恋故旧。……也就‘相忘于江河\’了。”见到许多有关郁达夫的感触,无论深浅,冯至的描绘都是独具的。这独具得自他的自身感受,也来自从古人获得的识见,从中我们对郁达夫的人生风度,又有了相对深切的把握。

书中的一切都表明,冯至先生是一位读书爱书人。在书中,他遇见了里尔克,遇见歌德、尼采,遇见了杜甫,杨晦、朱自清、郁达夫、顾随、梁遇春……这是人物;还有书的际遇:《里尔克全集》《歌德全集》,还有自己的《十四行集》,赠送他人的《论语》……这些人世间,旧书店的人、书“遇合”,是因缘,是一种说出有些难于解说的东西。现在,这些文字由桑农先生编辑汇集,又与读者“遇合”,套用《三字经》的说法:“性相近”所致。爱书的读书人,打开《书海遇合》,你会相信这古代识字课本(《三字经》)的表述并非妄说。

□ 杨建民

新闻推荐

【快语锐言】特长是让孩子快乐的技能

李珊我的女儿优优在德国进入三年级没几天,就给我们带回了一封致家长的信,大意是希望家长让孩子培养一个特长,到学期末的时候,学校的老师会到家里来现场进行考试,这门课非常重要,希望家长重视。这可难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