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意地栖居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春节期间迅速火爆起来,无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节目之所以走红,最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曾指出:“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语言不是孤立静止的描述符号,而是有着自己的表达,它们通过各种形式体现着主观能动的人的生活形式。
诗词作为一种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更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诗句,就会想到那种田园般的生活;读到毛泽东的“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诗句,就会想到那满怀豪情搞建设之激情燃烧的岁月。
“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这一诗句,经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成为世人所知的名言,也反映了人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诗意地栖居,说到底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好像安上了飞翔的翅膀,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愈来愈被物化,思想颓废、人情淡薄、唯利是图等等,横流的人欲使很多善良的人们丧失了对“诗意”的鉴赏和追求,人们不再用哲理的眼光审视自己,观察事物,对待生活。
但人们在享受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后,才发现空虚、无聊随之而来,幸福感并未提升。其原因就在于“生活需要诗和远方”,惟有诗意地栖居,才能找回迷失的精神家园,体验幸福的生活。
诗意地栖居,关键要有一颗诗意的心灵。惟有诗意的心灵,才能读懂自然的真、人情的善、艺术的美。
经典的诗词,都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诗词、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篇章,其魅力都在于对真善美的展现。诗词的撰写,虽然需要想象,但惟有真情实感的诗词才能打动人,如白居易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词的力量,在于对人类善行的赞美和引领,如杜甫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优美诗词更以美的语言展现人性的美、万物的美,如孟郊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王维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意的心灵,体现为一种淡定从容。淡定从容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一种宽广无私的胸怀。有了这种心境和情怀,才会有细腻的感受、奇妙的想象、真情的表达。苏轼若无旷达的心胸,写不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同样,林则徐若无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高尚情操,也写不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的千古华章。
生活中从不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诗意的心灵。当我们艰辛地创造了物质财富后,还应该仰望头顶之上灿烂的星空;当我们面对喧嚣的尘世时,应始终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充实,以诗心观苍穹,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9日晚,市委书记任泽锋、市长孔晓宏在屯溪亲切会见了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市市长亚历山大·巴德罗夫一行。副市长刘光,市政府秘书长刘英旺会见时在座。任泽锋、孔晓宏对亚历山大·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