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作家的悲喜心迹 ——读路遥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有感 □韦永稳(右江区)

百色早报 2016-12-21 00:00 大字

 

当代作家路遥以《平凡的世界》名世。很多时候,我们只顾欣赏佳作却忽视了作者的创作历程,其实,“知人论世”是一条深度理解作品的门径,《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悲喜心迹。

每位作家都有他习惯的写作时段,路遥习惯于夜间写作,常常到凌晨三点后入睡,中午才起床,因此他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这习惯贯穿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的全程。浓咖啡和香烟是路遥文思奔涌的催化剂,这也是磨蚀他健康的凶手。

《人生》的发表得到行家的高评和广大读者认可。一年后,作品被搬上电影,全国舆论对此沸腾。路遥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创作的艰辛过程和荣耀的光芒,两相权衡后,路遥把人生的幸福定位在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令人欣羡的结果。于是,路遥年轻时的创作念头化为鼓槌,不断叩响他的心扉,四十岁之前,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这便是《平凡的世界》的写作初衷。

路遥走入故乡毛乌素大沙漠探索写作思路,斩断他受《人生》写作的羁绊,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后,他找到更自适的创作领域和技法。用现实主义的技法,反映年到年间中国大转型期的社会大变化。作品的框架:三部,六卷,一百万字。

第一部的写作地点,路遥选在一个偏僻的煤矿。主要是想在他已经间接占有许多煤矿素材的基础上再尽可能地占有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尽管煤矿生活被安排在第三部之中,作者显然早已缜密编织各章节布局,胸有成竹而又未雨绸缪。在墙上画一张表格,从一到五十三章,每写完一章就划掉相应的数字,证明他前进了一步。暑消寒至,路遥怀抱第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初稿与煤矿的工作间告别,回到熟悉的都市。第二稿不是简单的抄写,它是第一稿的认真推敲,路遥体力已经明显不支,深夜上楼,手扶栏杆,要在楼梯的拐角处歇息才能继续上走。艰辛的劳动付出不一定得到丰厚的回报,第一部刊发,文学界没有给予多大的关注。

第二部的写作地点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偏远的县城。作品人物关系之间和人物自身的心理冲突大规模地交织在一起,作者投入更大的勇气和精力,体力迅速下降,持续的眼疾令他痛苦不堪,抽烟特别多,他感到胸口隐隐作痛。医生认为这是思维长期集中焦虑所致,建议停止工作和阅读,但路遥无法接受医生的善意劝告。这时幸好接到中国作家协会通知,路遥有个出访联邦德国的别致活动。多天里,他舒适惬意地游荡在公园般美丽的异邦,但心弦依然系在遥远而熟稔的黄土高原。作者甚至想到让作品里的王满银走在汉堡的大街上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激奋与凄苦交织下,路遥在基本舍弃了正常人的生活状态下完成第二部的第二稿写作。写作的工作间成了他的病房,喉咙肿痛,浑身发虚,精心煎熬药汤,但药越喝病越重,死亡像近在咫尺,路遥道出他这种苦行僧式的写作原因,他怕重蹈他老师柳青先生的遗憾覆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三部只出初稿的情况下开始播出《平凡的世界》,这无疑是对路遥创作的极大肯定。作者把抄改的最后工作放在陕北甘泉县的一家招待所,年5月日,《平凡的世界》正式结束。作品从萌芽到结束,花了近十年时间,最后的六年是漫长的苦役写作,作者最后泪流满面,把笔扔出窗口,让那道弧线画出他的悲喜心迹。

新闻推荐

门德尔松爷爷的精彩

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爷爷摩西·门德尔松,长得可真寒碜,个头矮小,还是个驼背。一日,摩西到汉堡看望一位商人,商人家有个女儿叫芙茹姆耶,长得如花似玉,远近闻名,摩西自知要得到这位女孩的芳心比登天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