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预警细胞发生病变,新材料能看出苗头山师大课题组成功区分好坏细胞的细微差异
□本报记者 曹莫
实习生 李晶媛
在当今医学较发达的时代,类似肿瘤等重大疾病仍让人闻之色变。如果能在发病前就通过细胞内指标的微小变化准确预知潜在病变,或许就能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近日,以山师大校长、教授唐波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他们通过合成新型材料的方式,首次成功区分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特定指标差异等。为此,项目组众多科研人员已苦心钻研了16年之久,该项目计划于明年结题,并有望超越预期目标。
【学术突破】 为肿瘤等大病早期准确预警提供可能性
国家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作为首席科学家,唐波领衔的项目名为《重大疾病相关的若干重要难检活性小分子细胞内纳米传感研究》,通俗来讲就是从化学领域关注生命健康,实现对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人为什么会生病?导致生病的物质是什么?怎样才能在病发之前就通过细胞内特定指标的变化,对疾病做出预警,从而做到尽早预防和治疗,就是我们的目的。”唐波课题组成员、山师大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李平说,他们研发了多种新型荧光材料,建立了成像分析细胞及活体内活性小分子变化的新方法,实现了高准确度和超高灵敏检测的突破。
这种提前预警是如何实现的呢?如果细胞发生了病变,其内部的活性物质就会有异于正常细胞,从而“激活”科研人员注入细胞的新材料,潜在的致病因素就能被检测到,从而实现提前预警。
相比于现阶段临床上运用的重大疾病检测方式,除能克服灵敏度低的问题外,上述方式还不用从人体中提取样品到体外,直接在体内环境下就能检测,避免了样品离开身体后可能导致的失真等情况。这些基础研究,为肿瘤、动脉硬化,甚至抑郁症等重大疾病的准确预防,都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是基础研究,相应方法尚未应用到临床上,但唐波课题组的成果对临床使用也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最近以该校化学院教授徐克花为第一作者,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的论文,就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价值。由于此次所发展的新材料合成简便,所以有望实现批量化生产。
【呕心沥血】 团队成员每天超10小时“泡”在实验室
经过前期的积累研究,2013年,唐波领衔的973项目成功立项,山师大成为该课题的首席单位,该校也是省内首个在化学领域成为973项目首席单位的高校。项目历时5年,明年即将结题,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课题有望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山师大一直是以文科见长的传统高校,但在化学领域却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团队成员表示,这与领头人唐波教授在学术上的高瞻远瞩是分不开的。虽然成为973项目仅4年,但上述课题的相关研究早在2000年就已启动。作为唐波的首批博士生,李平和徐克花最早接到的研究课题,就是“用荧光方法检测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这为后来的973项目课题奠定了前期基础。
在唐波研究团队,不单有化学专家,还引进了生物、医学、物理等方面的人才,成员学术背景多元化,实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团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提供了重要支撑。仅山师大的团队就有师生50多人,老师里面从讲师到教授、从20多岁到50多岁的都有。
如果你在夜里10点多来到山师大千佛山校区的化学楼,这里的实验室也一定灯火通明。李平说,实验室的作息标准就是早8点至晚9点,很多时候他们都不会按点离开。“现在在家里待不住,在实验室才能待住。”徐克花说。
如果说团队成员还有时间让自己休息一下,课题组领头人的唐波则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作为校长,除了处理学校的日常事物,他每周还要带领团队成员开至少两次组会,布置研究方向、讨论实验进展、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等。徐克花回忆,唐波对他们说“大家有文章吗,找我来讲讲”的时候,这说明到了他的“休息时间”。
新闻推荐
日前,市高新区星牌国际智能婴幼儿用品项目车间工人正在紧张生产。该项目投资1.8亿元,目前已经建设厂房面积2.1万平方米,安装生产设备116台套,主要生产智能婴儿车等产品。据介绍,公司拥有受《马德里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