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流行语”观察社会热点
日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廉”“互联网+”分别当选2015年度国内字、国内词,“恐”“反恐”则为国际字、国际词的当选者。在去年中国人的语言生活中,网络新语“争奇斗艳”,纷纷扬扬的“热词榜”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语言是存在之家”
——新词热词折射社会热点
“廉”,堂之侧边,即房屋边棱,后引申为做人正直端方,为官清明不取。继2014年“反腐”领衔国内词后,“廉”再次以2015年国内字的头名折射出社会对廉政的持续关注。如果说反腐是对热点事件与趋势的描述,“廉”则直指对官德官风的本质要求,政风清朗成为老百姓的最大期许。
与“廉”相辉映的“互联网+”不仅高票当选国内词,更同时获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和十大新词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杨尔弘分析:“‘互联网+’创新了语言形式,它是汉语中第一个带有符号的词语,也诠释了国人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延展了丰富的创新空间。”作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年度新词,“互联网+”以国家战略的意涵折射出社会对经济新动能的呼唤。
除“互联网+”外,在2015年的469条新词中,“众创空间”“获得感”“非首都功能”“网约车”“红通”“阅兵蓝”等使用频次较高。而在2015年十大流行语中,“抗战胜利70周年”“亚投行”“习马会”“屠呦呦”等榜上有名。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这些新词语和流行语记录了2015年新出现的事物、观念和状况,集中体现、反映了去年的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
“主要看气质”
——网络语狂欢照进现实
一张风格诡异的歌手专辑照被调侃“主要看气质”,成为微博热点,而后演化为朋友圈中接龙发照片的游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决绝而诗意的辞职信引发一场仿效。线上的语言狂欢正照进现实生活之中。
《报告》显示,2015年的新兴网络语中,一部分全年保持较高频次,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等。而“为国护盘”“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我想静静”等网络语仅仅大热一时,呈现阶段性流行的特征。
暨南大学教授郭熙表示:“网络语表现了语言生活中的创造力,学者并不排斥,但网络上的低俗词汇进入日常使用还是应该加以规范。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出口成‘脏\’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销蚀。”《报告》显示,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频次中,“屌丝”“尼玛”“逼格”位列前三,使用低俗词语的男性人数远高于女性,20岁到29岁人群使用频率最高。
“这是时代的编年史”
——热词排行渐成风潮
2016年两会期间,有关媒体发布的全国两会“十大热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过去一年,各行各业的“热词榜”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道独特风景。据国家语委统计,去年各种“热词榜”有100余种,平均每3天就有一个。算上自媒体,排行榜则有400余种,平均每天都有1.3个“热词榜”发布。
“这些排行榜由专家、网友、搜索引擎等排成,是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产物,反映社会需求和思想认识的客观状态,是民风舆情与流行文化的镜鉴。”杨尔弘说。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记录了4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手艺人,他们安然处世,蔼然自足,有的接近你我,有的闻所未闻。这些至美至真的手艺人,将很小的事情,用生命去投入。不只是谋生,而是人生价值的追索。&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