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雷锋 要有工匠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吕华荣。
全国人大代表王安兰。
全国政协委员孙朝晖。
全国人大代表侯蓉。
作为一个时代新词,“工匠精神”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人说它是慢工出细活,有人说它是专一,还有人说是一种把事情做好的欲望。
在全国人大代表吕华荣眼里,工匠精神建立的根基,来自于对岗位的奉献和热忱;建立的基础,更是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新时代雷锋精神。
如何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增辉“双创”?3月10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用他们自身的故事,或者是他们身边的一个个鲜活案例,为这个时代精神添上生动的注脚。
全国人大代表 吕华荣
从工厂到人民大会堂她拎着2斤重熨斗站了18年
吕华荣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朴实。四川老家种地18年后,又在温州熨了18年西服,这位普通西服整烫工拎着2斤重的熨斗,用自己对工作的踏实付出,成为了中国“打工妹”的代言人,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中最接地气的人之一。
西服整烫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常年握在手里的熨斗足有1公斤重,还要时常保持一个姿势低头站着。当一起进公司的几十名姐妹,相继辞去了这个工作时,吕华荣坚持了下来,而且一站便是18年!
吕华荣所在的公司很多成衣属于高级定制,对整烫的要求较高,一套面料高档的西服如果烫得不好,品位就会大打折扣。她很在意经过她精心熨烫的衣服是不是更合身,是不是会让穿着的顾客更精神。“她说,看着自己烫出来的衣服给别人带去风度是一种享受。”吕华荣的一位老乡这么解释她坚持下来的原因。她的坚持换来了成绩。
2009年的“五一”表彰活动中,全国共有116名农民工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吕华荣是温州市第一位获此劳动奖章的外来农民工。 随后,她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其实我做的事人人都会。”她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但是手提2斤重的熨斗,一丝不苟地做了十多年,有时候,为了熨平一个衣领,要先后返工十多次,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的。“这是一种工作态度,脚踏实地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 王安兰
不放过0.005毫克的误差最年轻女代表怀孕7月坚持调研
3月8日,全国两会四川团开放日,一名身着羌族服饰的女代表在说到山区地质灾害隐患时,数次哽咽。她叫王安兰,来自四川茂县,今年26岁,是四川团中年纪最小的女代表。
“发言时哽咽,是因为情不自禁。”王安兰告诉记者,这种情不自禁,是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一种责任,也是驱使她继续努力的力量。
2011年,大学毕业的王安兰成为四川阿坝新纪元电冶有限公司的质检员。每天和石灰、兰碳、玻璃杯和天平打交道,起初,因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同,她完全不知该如何开展工作。失落之余,王安兰没有放弃。每天,她都要带一个小本子,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询问,把这些知识都仔细记下来。 一天又一天,在这种学习和积累中,王安兰逐渐成长起来,很快就成为了该公司的骨干员工。
她告诉记者,在别人眼中,这份工作既单调又枯燥,但它教会了她细心,并培养了她的责任心。“我的工作对精细程度要求高,比如称东西,超过0.005毫克的误差就会影响整个结果”。
去年,王安兰“升级”成为了一名妈妈。她在怀孕期间,也没闲着。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为了今年全国两会能提出更具建设性的建议,怀孕7个月的她还去往多处调研,希望不辱“代表”二字的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 孙朝晖
宇航级钒铝合金填补国内空白科研要斤斤计较 更要“克克计较”
他,带领团队历时5年攻关,成功突破宇航级钒铝合金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试制的宇航级钒铝合金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无法生产航空航天级钒铝合金的历史从此结束。他是孙朝晖,攀枝花市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钢铁研究院钒研究所所长。
高钒铁是一种含钒量较高的钒铁合金,主要用作钢材添加剂,改善钢的性能,因此,高钒铁的冶炼曾是攀钢钒产品开发的重头戏。攀钢集团公司花巨资从德国引进冶炼高钒铁的设备和技术。但在投产初期,产品碳含量大大超过标准,怎么也达不到要求,外国专家也束手无策。孙朝晖不服气,为什么在国外能正常生产,在我们这里却不能?
于是,孙朝晖经过多次试验,大胆提出了改造冶炼用变压器的技术方案,顺利地达到了冶炼温度,满足了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这一技术不但使攀钢钒铁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档次,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每年给攀钢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在2500万元以上。
“我们常说斤斤计较,但对于航天航空所用的产品,必须要克克计较。”孙朝晖说,对于科技攻关的科研人员来说,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不仅仅是对工作本身的责任感,更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 侯蓉
大熊猫排卵期“难伺候”基地人员24小时轮班不眠不休
熊猫,已经成为成都乃至四川一张重要的旅游名片。国宝固然憨厚可爱,可是,在它们永无止境的“卖萌”背后,有这样一群人却始终在奔波着、劳累着,他们是大熊猫背后的人——基地工作人员。
3月10日,“为熊猫代言”的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心主任侯蓉,向记者讲述了大熊猫背后的这群人。
“大熊猫繁殖时期是最辛苦的,从12月到次年2月,都属于大熊猫排卵期,若错过机会,一年的辛苦即化为泡影。”侯蓉介绍,每年此时,基地的工作人员就像打了“鸡血”般拼命,24小时轮班,不分昼夜,很多同事刚上完夜班,休息一两个小时,继续上白班。
很多员工因为与熊猫打交道,根本顾不上家里人。有的女饲养员因为工作被男友分手。
侯蓉说,虽然这些工作都很平凡,但她的这些同事却在普通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价值,让熊猫不仅成为成都和四川的旅游名片,更是国际间交往的重要“信物”。
“我孩子今年18岁了,总是抱怨以前管他管得少。”侯蓉说,自孩子上学起,因为自己和丈夫的工作,他便长期寄宿在老师家里,“觉得很对不起孩子”。说到这里,这位干练的母亲眼眶有些湿润。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殷航北京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别以为雇保镖保护自己是人类才会做的事情,不起眼的植物也会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安基·施特普恩在发表于《植物与自然》月刊的文章中写道,在欧洲和亚洲广泛分布的颠茄,让食草动物垂涎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