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国“精英”大学的启示,德国“精英”大学的启示

老年生活报 2016-01-25 21:34 大字

[摘要]它山之石

和中国一样,德国的高等教育也实行选拔和培育一批特别出色的大学,使它们成为国家一流大学,进而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不过,他们的名称叫法不一,中国称为“985”“211”大学,德国则称为“精英”大学。

据悉,德国“精英”大学的确立,完全不是人为指定,而是经过严格的评审,按照确定的各项指标,多堂过审,而后确立最终名单。至今,德国全国大学已经通过了首轮和二轮二次评审,被确定的“精英”大学前后二次共12所,它们包括了德国大学中最拔尖的学校——如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海德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科隆大学等。

毫无疑问,与德国相比,中国的“985”和“211”大学的数量,显然比德国“精英”大学多得多。这不稀奇,因为中国的人口众多,13亿人,按人口比例,理应相对多些——尽管世界一流并不按人口比例定标准。问题是,德国“精英”大学的确定,还有一条令中国人吃惊的规定,那就是不搞“终身制”——前后两轮的评审,实行淘汰制,即,第一轮已经确定的大学,到第二轮评审时,全部从零起步,同时参加第二轮评审,与所有参与第二轮评审的大学 “平起平坐”,平等参加严格的评审——都要“三堂过审”,且所有标准一律平等。由此,意想不到的事情自然发生了,一些第一轮已跻身“精英”行列的大学,到第二轮评审时,由于某些条件不够,或达不到标准,居然被残酷地淘汰了——这其中,包括了无论在德国还是在欧洲都声名卓著的哥廷根大学。据说,该校在职教师和校友中,拥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该校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求学的母校)。一所如此名闻遐迩的高校,由于评审中的某些标准没达到,被无情地淘汰出了“精英”的行列,多么严酷!然而又多么合情合理!按客观标准说话,而不是靠固有名气、靠强大背景、靠社会关系——这就是德国“精英”大学评选的标准,对谁都一样!可以设想,到第三轮评选时,还会出现前二轮在列的名校被淘汰出局的案例。当然,像哥廷根这样的著名大学,只要努力,符合了第三轮评选的标准,自然还会重返“精英”行列。不过,话说回来,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严酷的淘汰制,才会逼使已经入列的“精英”大学也要快马加鞭,不断策励自己马不停步,而不能居功自傲,坐在“精英”安乐椅中逍遥! 陈婷

新闻推荐

市南市北买走八成蜂窝煤房屋老化、换热站选址难是供热普及的“拦路虎”这两个老城区的居民都盼着早点供热

市南市北买走八成蜂窝煤房屋老化、换热站选址难是供热普及的“拦路虎”这两个老城区的居民都盼着早点供热日期:2010-10-08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