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追寻教育之本真——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贵港日报 2015-04-29 15:20 大字

于谦

经典是常读常新的。读完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我不禁为其极富哲理的语言和飞扬的文采深深吸引,心中关于教育的许多模糊认识渐渐澄明起来。他对现实教育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批判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提供了极为宽阔的视野,引领我们寻求教育的本真。

何谓“本真”的教育?“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天性。”雅斯贝尔斯在开篇即揭示了本真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原初含义是“引出”,是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从自然性引向社会性,从个体性引向总体性,从单一性引向普遍性,从现实性引向历史性,把人的心灵、精神从低处引向高处,从黑暗、潮湿引向光明、温暖。

柏拉图说:“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传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真正的教育是促使灵魂的转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中,让他们在完善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因此,本真的教育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怀有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态度并坚持自身的独立价值和本然品质,而非在物欲的诱惑中成为“实利的下贱侍女”。

人的精神特质说明:人不是出自天性而成了其应是的人。人需要教育的培养。教育从根本上说来是精神发展的要求,它使人从“自在”转向“自为”,教育意味着精神的变革与发展。正如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一样,人性的生长需要教育的照料。这种照料只有通过对学生的生命关怀,通过体察学生的内心生活,通过师生在爱的理解中达臻精神的交流与分享,才能促使学生发生灵魂的转向,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教育的神圣性正在于它不是对外在价值规范的皈依,而是基于精神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坚定信念。“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数学的头脑或实用的本领,而在于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

教育对精神的引导并不是凭空展开的,教育与客观精神并不分离。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以人生的普遍性也就是人类的精神为基础,使个体的人的“自然”、“自在”达到人所具有的普遍性。普遍性的提升并不是消灭了个体的特性,而是在精神的运动中借助教育的力量使人脱离旧我,成为一个有着睿智内涵和宽广视野的新人。

教育之所以能够促使精神的建构和回归,就在于教育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即在教育中发生着意义的交流。在每个人的生存中都会面临两个世界,一是物质世界,一是意义世界。人的意义世界是他所把握的应有的存在方式。这个意义世界是他按照他所认同的方式自己创造、建构起来的。教育对人的意义世界的引导、启发、促进,需要与建构物质世界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学生并不是把它作为客观对象去认识,获得关于它的知识,而是与它进行对话,站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时间中理解它,把它看作是与人生相关的东西,用它来教化自己,从而不断地理解人生,理解世界,使他作为精神的存在不断地走向新的可能性。

因此,这种教育需要的是自我的反思,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理解,主客体经验的交融,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这是一种“陶冶”。在陶冶过程中,知识的占有成为习得精神内容的代名词,教育教学活动只是达到精神目标的手段,研究和专业教育都具有精神的陶冶价值,教师在对学生精神予以帮助的同时在他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并贯穿他一生的成长之中,而学校则必须为每一个人创建一个智力和精神发展的氛围与环境。

新闻推荐

中国队零封德国队率先杀进四强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