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如何防科研经费被贪吞挪骗
虽然各个国家对科研都有战略部署与规划,但德国政府不会大张旗鼓地对科学家的研究方向进行直接引导和干预,德国教授普遍不需违背自己的科研兴趣去申请项目。
在德国,科研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德国科学基金会,二是教授与企业直接合作,三是政府主导策划的项目。其中,德国科学基金会项目的权重远超其他,是衡量教授或高校科研水平的标杆;与企业进行合作的多为应用型科技大学,其与综合性大学的基础科研区别明显;政府主导的项目则大多偏重实际应用,数目不多。
通常来说,在德国,每位教授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向德国科学基金会提出项目申请,由后者组织该领域专家进行评审。这些评审专家通常被要求在近十年内与项目申请人(甚至是申请人所在学校)没有任何公开的合作关系,如果国内找不到这样的专家,甚至不惜去国外请来。
这些专家如何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呢?一位当过评审的华人教授告诉记者,他们一般会从申请项目对该学科发展的价值出发进行判断,“不会受太多现实因素影响。”
在这位教授看来,这样的评审立场,并不会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矛盾。“一方面,学科的价值本身也包含了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学科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才会真正变强。而且,科研项目的设想都是科学家自己的灵感,这是最容易出成果的。”
而对德国教授来说,申请到的项目不管多少,都不会构成什么业绩压力。“一般教授手头就两三个项目,太多就没法专心,申请新项目时也通不过,这是常识。”
不仅如此,教授手里有几个项目,与其享受的物质待遇没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不论从哪里获得项目资金、不论项目多寡,德国教授的每月工资仍是在法定基础上与校方商定的薪额。
就项目资金而言,尽管教授享有充分支配权,但出纳和审查都掌握在第三方手中。德国科学基金会以及隶属国家的独立审查机构还会对项目开支进行抽查,每笔钱的去向都必须长年留资,且要能与当时科研的实际需求吻合。
此外,申请到的项目资金,用途有严格限定。“吃饭宴请不能报销,差旅费有限,一些基本硬件设施要自理,这都是规定死的,给招聘的科研人员开多少工资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基本没有什么漏洞。”
在怎样用钱方面,德国对教授的限定是严格的,但用钱的效果方面,却又宽严有度。据受访教授们介绍,在德国,一个科研项目周期一般是三到五年,如果科研过程中发现原来的方案不可行,只要理由充分,教授们也可提出转换研究思路,甚至五年期满原来的设想宣告失败,“但你从失败中发现了新的东西,想继续尝试,也可以申请将项目延长一期,很多科学发现就是这么来的。”
换句话说,没有人要求教授们在项目结题时一定要发表多少论文,出多少专利,“但审查专家会仔细听你到底有没有真正进行研究,有多少收获。如果老出不了成果,你自己从事的研究也很难往前推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教授们普遍珍惜这一职业所带来的自由与尊严。在德国,当上大学终身教授非常难,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受到社会尊重。同时,大学教授们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充分自由,校方无权对教授的科研计划、人员招聘等进行干涉。
一位教授说:“如果你想挣钱,那么就去企业,留下来的,都是真心喜欢安安静静做科研的人。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儿我们的确有这样的科研环境。”据《新华每日电讯》文史哲/文
新闻推荐
在两会江苏省代表团分组讨论中,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提出,企业需要有真正技能的人才,不一定要求那么高学历。她建议,国家取消“三本”招生,并将该部分计划划入职业教育。(3月9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