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施林克与《朗读者》□许家华

百色早报 2012-10-11 05:50 大字

 

第一次知道施林克,是在图书馆不经意翻到的《朗读者》,但当时并没有加以关注,只是随手翻翻罢了。对他的兴趣是在最近阅读台湾刑法学者林东茂的《与谈〈我愿意为你朗读〉》一文中开始的。在文中,林教授对施林克与《我愿意为你朗读》(大陆出版翻译为《朗读者》)的有力与用心阐述,足见施林克在“法学与文学”这一问题中的影响力。加上施林克的法学教授和法官身份,促使我把注意力转移到他和他的小说上。

施林克,全名本哈德·施林克,港台的译法为徐林克,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法官。《朗读者》这篇小说讲述了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15岁的少年麦可因为在电车上病倒而被36岁的剪票员韩娜帮助。病愈的麦可后来为了感谢韩娜而寻找她,但是人性的情欲和爱情的欲望却在这位少年的心中燃烧起来。在逐渐的交往中,韩娜总是让麦可为她朗读《荷马史诗》、《战争与和平》这些书本。在书中,韩娜像个孩子一样时而痛哭,时而大笑,他们在那个夏天过着在彼此一生中最短暂而又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后来,韩娜因为害怕升迁而揭露自己是“文盲”的屈辱,竟然不告而别逃向德国纳粹,担任集中营警卫军。八年后,当麦可再次见到韩娜的时候,她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但她并没有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在法庭旁听韩娜的罪行的麦可,其态度渐渐地由同情转变成谴责。当韩娜用麻木的眼神望向了麦可时,他才终于明白了韩娜隐藏多年的秘密。而后,韩娜被定罪处罚。

《朗读者》是个宁静而又深层的爱情故事,但也是施林克就德国人对罪责、对罪行的看法所作的犀利独白。小说中的麦可象征了德国无辜的新一代,在同声谴责纳粹的同时,却也发觉无法置身事外于残暴年代的历史责任,而这种“一生忏悔”正代表了德国人的内在心声,人们也因此会一遍又一遍地读它,并在心中留下阵阵激荡。施林克写小说,他总能写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在叙述历史的微小背面的同时,又可以管窥更多的真实生活细节,以小见大。施林克他用理性思路和感性情怀,用清新的语言和专一的叙述,纵然小说缺少激情和呐喊,但也绝对不会失去合理的内容逻辑和语言逻辑,相反地给读者以感怀与思考。

新闻推荐

植物会吃植物吗

一种动物捕食另一种动物是人们熟知的自然界现象,那植物吃植物呢?德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一种绿藻就有“吃掉”其他植物的本领。这一发现或可为人类更好地利用生物能源开拓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