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暴雨过后我们当如何选择

兰州日报 2012-08-08 22:19 大字

自然灾害经常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告诉人类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生存和发展。“7·21”特大暴雨袭击首都之后,北京市政府连日来现场调研河道疏浚整治及水系规划建设情况,加紧部署城区防涝工作。闻灾而动的务实作为令人宽慰,而雨过天晴后的观念反思更发人深省。

灾害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使我们不得不正视灾害面前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当“一年一遇”的排涝设施遭遇几十年一遇的暴雨冲刷,接受检验的不光有应急反应,遭遇拷问的也不止于偏低标准。当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层层叠加的桥梁四处耸立,宽阔平坦的道路不断延伸,我们对于地表之下的管道是否及时跟进、足够宽大给予了足够关注,快速膨胀的城市躯体是否留有足够空间去承载“城市的良心”?

惨痛损失是城市建设的昂贵学费,无情灾害是科学发展的生动教材。在观念上深刻反思未雨绸缪,在行动中铭记教训改进工作,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我们才能在吸取教训中积累经验,校准发展方向,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推动社会进步。

道理或许并不深奥,经验绝非前所未有。建于宋代的江西赣州“福寿沟”,至今仍在发挥排污泄洪的功能。“千年不涝”的经典范例,不禁让人对古人的智慧感叹佩服。秉承100年前“德国建造”的科学前瞻,持之以恒地建设完善,为今日青岛赢得“中国最不怕淹城市”的美誉。当我们自豪于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辉煌之时,也应看到发达国家地下宫殿般规模宏大的排水工程。这样的对比,既是振聋发聩的提醒,也是直面问题、实现赶超的起点。

诚然,把发达国家持续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浓缩为中国三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并不奇怪。城市建设的“短板”,只是整个国家快速发展伴生问题的缩影。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发展思路的科学谋划,发展实践的平衡协调,深刻决定着一个国家通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已经证明了我们拥有足够的智慧与能力实现现代化;暴雨之下的被动,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搞建设、谋发展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科学规律。重“面子”也要重“里子”,也许会让建设资金变得更加紧张;讲速度更要讲效益,也许会让高位的GDP增速适度回落;看眼前还要看长远,也许难以在年度政绩单上充分显现。而能否走出面子误区、速度陷阱以及短期政绩的诱惑,决定了中国在现代化之路上能走多远。

灾难后的进步补偿不会自动实现,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选择。现实问题和发展阻碍都表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放下浮躁,回归沉稳,摒弃冲动,选择理性,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思维指导实践,我们的城市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补齐“短板”、填平“洼地”,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全面实现现代化。

新闻推荐

慕尼黑啤酒节喝掉690万升啤酒

【据新华社电】第179届德国慕尼黑啤酒节7日落下帷幕,参加者共消耗690万升啤酒,仅次于去年750万升的纪录。组织者介绍,9月22日开幕以来,慕尼黑啤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