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破好人窘境政府要担起责

兰州晚报 2012-05-24 16:57 大字

近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栏目发布一项调查结果:有77.9%的人直言,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而当问到,“还愿不愿意不顾成本地做好人”时,只有36.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

此调查结果一经公布,引来极大争议。有人认为,“好人难做”折射出愈演愈烈的社会信任危机,需要反思的不光是道德退化,还有如何强化公民契约理性力量、重建社会诚信体系;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伪命题,有几个人有资格去计算成本。反正是众说纷纭,倒也挺热闹的。

在动手写这篇文章之前,小马飞刀在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是“好人”,记得王选先生曾说:“什么叫好人?北大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也是,好人是古往今来人们对那些德行高尚者最朴实、最亲切的一种统称。一个人,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还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草根,如果能获得“好人”这样一个称号,可以说是一生中获得的最高奖赏。我们坚信,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爱心,我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有着一颗尚善和向善之心的。那么我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对爱心的正面反馈:好人要有好报。但生活中,我们听到太多爱心的负面反馈:好人没好报,见义勇为反被诬陷,捐献善款却被贪污私吞……这些负面反馈深深地打击了人们的善心,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层面上的认识与道德水平怎么提高。举个例子,去年有个调查,在浙江省有451名见义勇为者,但这些英雄有八成的人生活堪忧,而特别困难的占到52%。浙江省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省市的见义勇为者们的情况会是怎样呢?估计不会比浙江省的情况好。

在一个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判断不可能“大一统”;在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里,也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是“活雷锋”。但是,无论身处什么社会形态,尊道贵德的基本要求不能变。社会需要见义勇为的好人,但见义勇为的风险和责任不能完全由百姓英雄一个人来扛。打破好人难做的窘境,政府要承担起主要责任。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总能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如何引导社会大众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使他们心中的道德感被唤醒,潜在的道德力量被激发,值得深思。

新闻推荐

娜姐告捷挺进决赛

北京时间8月19日,WTA巡回赛辛辛那提西南财团公开赛结束第一场半决赛争夺,“中国一姐”李娜生涯第三次面对7届大满贯赛冠军得主大威廉姆斯,在克服第二盘一度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