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朱基答记者问》幕后故事

兰州日报 2010-01-31 06:45 大字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与读者见面两个多月以来,平均每天售出1万多册,一直稳居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出版当天就开始加印,全国发行量已达100多万册。

这本书收录了朱镕基同志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和在境外发表的部分演讲,多数内容在国内是首次公开发表。近日,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接受了采访,揭秘这本书出版、热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出版前一个月加入8篇文章

和普通图书不同,《朱镕基答记者问》的编辑出版流程特别严格,在人员配备上也体现出了“高规格”,黄书元社长亲自挂帅当起了“项目负责人”。

“这本书从筹备到面市,前后经历了两年多时间。”黄书元说,这本书涉及的资料,时间跨度长达10年,当时并没有出书的准备,因此,材料的重新收集、查证、核对工作量非常大。为此,人民出版社先后抽调了二十几位具有10年以上编龄的编辑。

编辑流程也因此更加严格,一位编辑发现的问题,不能直接修改,而是要先标记出来,把问题汇总后,在大会上共同讨论,或向相关部门查证。“哪怕修改一个字,都非常谨慎。”黄书元说。

黄书元一再强调,这不是一本人物传记,而是完全采用实录形式,把朱镕基同志答记者问、演讲的现场还原成文字,这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他透露说,就在出版前一个多月,他们得知电影制片厂有几段朱镕基在国外的答记者问片断,此前从未在国内公开过,于是马上联系该单位,并从中整理了8篇文章。

朱镕基:记者的字体要比我的大

虽然《朱镕基答记者问》是根据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整理而成的,但在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眼中,这毫无疑问是一本朱镕基自己的书。

“对于这本书,朱镕基同志总体要求保持原汁原味,对于一些具体问题,也提出了意见。”黄书元回忆说,最初的封面书名设计,美编为了突出人物,特意把“朱镕基”三个字放大。朱镕基看后,认为“《朱镕基答记者问》的主角应该是记者,而非朱镕基”,于是他建议,在字体设计上,“朱镕基”要小一点,“答记者问”四个字要大一些。“这充分体现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尊重,类似的小细节,可见朱镕基的用心之处。”黄书元感叹说。

朱镕基不但给出了封面设计意见,还对书的定价做了要求。黄书元告诉记者,最初的版式比较宽松,总页数比现在大概多了五六十页。朱镕基对此提出,排版上要紧凑一点,空白不要太多,尽量压缩成本,这样一来,定价也会更低,一定要考虑普通读者的购买能力。

明年上半年要出英文版

黄书元告诉记者,这本书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外的影响力也开始逐渐显现。在刚刚结束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已经有很多国外出版商想做外文版。按照目前的安排,第一步要先出英文版,计划明年上半年上市,其它语种版本也会陆续出版。此外,针对港、澳、台地区的读者,今年年底就会有繁体版面市。

采访中,黄书元还说到一个故事,9月份该书在北京做首发式时,人民出版社制作了一个朱镕基答记者问的精选视频,时长15分钟,在现场播放,虽然时隔多年,还是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很多人都感觉“时间太短、不过瘾”。

黄书元说,与视频资料比起来,文字还不足以把当时的气氛完全表现出来,为了让读者尽兴,他们打算出版一个珍藏版或纪念版,在书中附一张光盘,不仅可以读,还可以看。

新书销售火爆  读者连夜购书

虽然身在北京,但黄书元对海峡都市报并不陌生。

“在福州,新书上市前一天晚上,刚一上架,就引来众多读者购买,福州的安泰新华书店卖到断货。我当天就在网络上看到你们的报道,及时又生动,是全国第一个报道新书销售情况的媒体。”黄书元说,为了防止盗版和平衡各地的新书供应量,按照计划,新书于9月2日在全国同步上市,但很多书店会选择提前一天做上架准备,没想到,在福州的一些新华书店,读者一看到新书,当晚就强烈要求购买,还有很多人看了新闻联播后连夜赶到书店购书。

“你们的新闻敏感性强、反应快,提前一天就到书店采访,抓到了第一手的鲜活新闻,我们当时在网络上看到这则新闻后,感到非常吃惊,你们的报道速度和福建人民的购买热情,让我们很感动!”黄书元说。

黄书元还专门提到,近日举行的读书交流会,来自福建各界的读者代表,畅所欲言,发言精彩纷呈,观点深刻到位,这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原载《海峡都市报》

新闻推荐

德国拟裁军4万人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7日在首都柏林说,德国拟裁军4万人。德国陆、海、空三军眼下兵力约为25万人,裁军比例约为1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