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台员工盗用数据“刷奖”套现 200 余万后台数据系商业秘密 该员工被判赔300万
当前,网络直播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播平台日新月异,盈利模式五花八门,涉及直播平台数据权益纠纷也随之日渐增多。
近日,杭州中院二审审结一起员工盗用直播平台后台数据“刷奖”套现的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判令被告赔偿平台公司300万元,为直播行业数据权益保护提供了司法样本。
盗用公司后台数据“刷奖”套现
离职后仍不停手
原告某公司经营直播平台,网络主播在平台上可与用户开展娱乐互动,用户通过充值向主播打赏礼物,并可随机获得数倍返利。被告汪某曾任原告公司旗下某平台运营总监一职,与原告签订有保密协议。
原告诉称,被告汪某在职期间,利用高权限账号,登录察看、分析后台数据,掌握中奖率高的时间点,通过关联多账号进行“刷奖”。即便离职入职同行业其他公司后,仍通过借用其他同事账户继续实施上述行为,共获利200余万元。原告主张,汪某上述行为侵犯其商业秘密,要求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390万元。
一审认定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适用惩罚性赔偿
杭州铁路运输法院一审认为,某公司主张的经营信息具备秘密性、保密性、商业价值,依法应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汪某通过登录某公司的系统实质接触并使用某公司的商业秘密,主观上具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侵权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遂结合双方在本案审理中的陈述及商业秘密对获利金额的贡献度和比例,裁量确定汪某获利金额200万元作为判赔基数,又综合考虑被告主观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适用惩罚性赔偿判令汪某赔偿300万元。一审宣判后,汪某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认定后台数据构成商业秘密
中奖概率非独立客体
杭州中院二审认为,某公司主张的后台实时数据遵循用户的打赏行为实时产生、实时变动,须在后台登录相应权限账号方得察看,某公司对其采取签订保密协议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具有还原打赏场景、归纳中奖规律的现实价值,还具备预测用户行为、审视经营策略的深层潜在价值,其内容具体确定,也符合保密性、秘密性、商业价值的构成要件,构成商业秘密。
而某公司所主张的由实时数据推算而得的中奖概率系运用一定算法使用系统后台数据计算得出,所主张保护内容的基础实际上在于后台数据和算法本身,并非具体确定的独立客体,不宜与后台数据并列作为一种独立的经营信息进行保护。
汪某曾为某公司员工,系侵犯商业秘密的适格主体。汪某违反保密义务,利用所察看的实时数据,推算未来中奖可能性的高低,伺机刷礼获得更高的中奖机会,获得高额奖金,还通过掌握多个账号、向主播返现进行大规模“刷奖”,该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
汪某离职后明知某公司不允许他人实施被诉“刷奖”行为,仍然违规获取他人账号继续实施“刷奖”进行获利,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一)、(二)项的相关规定。
汪某的行为剥夺其他用户正常打赏可能获得中奖的机会,可能造成用户流失、粘性下降,破坏后台礼物打赏中奖实时数据的真实性,干扰某公司的经营决策,损害某公司本因由该商业秘密所形成的竞争优势。遂综合考虑汪某的主观状态和侵权情节,维持一审裁量确定的获利金额和惩罚性赔偿倍数,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而今,数据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直播平台是娱乐性社交平台,其后台数据不仅是企业经营收入的直接体现,还为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提供依据。此类数据一般留存于后台系统,企业则往往采取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设置不同职责员工的数据察看权限、注销离职员工账号等一系列措施,对其后台数据加以保密。此时,数据符合秘密性、保密性、商业价值等要件,企业可主张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
员工在任职期间违反保密约定使用上述数据,属于来源正当但使用不正当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员工离职后违规获取、使用上述数据,属于来源不正当、使用也不正当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员工或离职员工侵犯商业秘密极易因明知故犯而构成主观故意,若存在侵权行为实施的手段恶劣、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损害大及获利多等严重情节,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加重侵权赔偿责任。 据法治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13日上午,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苏虎彪先后到协兴、枣山园区纪工委和派驻市交通局、住建局、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