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提升公共服务托起全民健身愿景

甘肃经济日报 2022-03-29 01:34 大字

□仲鸣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

健身不该是少数人的专享,而应是全民皆可及的权益。揆诸现实,健身已渐成社会风尚:跑道上,许多人快走或慢跑;公园里,有氧操和广场舞各成风景……从群体生活习惯嬗变层面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的共识也在凝聚,很多以往喜欢泡吧唱K的年轻人,在朋友圈晒起了运动步数和“撸铁”图片;很多以往迷信“食疗养生”的老年人,开始推崇起“运动是良医”的生活理念。

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比达60%。在健康成了大众“美好生活”指标体系中优先序不断提升的情形下,人们其实普遍存在锻炼身体的“刚需”,只不过,在前些年,全民健身仍然存在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场地设施布局不优、载体不新、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都会“劝退”很多人想锻炼的心思。

这就需要,立足于供给端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量与质,让全民健身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需平衡,既要让人们有可以健身的地方与场所,也要降低健身的门槛与成本,最终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达到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的效果。

就拿自行车道来说,时下许多人都喜欢在绿色出行中锻炼身体,这几年很多城市顺应民众需求,建立了骑行专用道,像北京2019年开通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后,仅两年时间就累计通行318万人次,贡献超800吨减排量;再拿休闲公园来说,很多地方都在居民区附近建起了口袋公园,满足居民就地健身的需求。硬件的提升,本身就成为对理念的引导。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升级,不光是要“更多”,还要“更优”。“更优”体现在质量的优化上,全民健身突出了一个“全”字,公共服务也要着眼于这个“全”字,要体教医融合,以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的高质量公共服务,顺应人们更好健身的需要;也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上,所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

值得注意的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虽然落脚于“公共”二字,但并非要政府一手包办。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力量。《意见》要求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社会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务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就是盯住两个主体分类安排、靶向施策,通过差异化的健身服务供给去满足多层次的大众健身需求。

全民健身,全民受益。《意见》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手,围绕8个方面系统性地提出了29项改革措施,既呼应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的制度体系要求,也抓住了全民健身计划落地的痛点与堵点。也只有将公共服务不断做细做实做好,才能推动健身成为文明的大众生活方式与公共生活场景,让体育强国有更坚实的托举,让健康中国得到更有力的支撑,让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得到更大提升。

据《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非小细胞肺癌新药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日前,肺癌领域创新药物布格替尼片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单药适用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