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家长被“折腾”,动辄“进校园”的病得治

济南日报 2021-12-27 11:28 大字

□董 婧

“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孩子今年九月入学洮南市某小学,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们家长和孩子收看了1次消防的直播、进行了1次‘小手拉大手’活动、看了1次爱眼日的视频、关注过几个公众号、家长扫了2次雪,这几次都是大规模的折腾的,还有几次记不太清楚的事,就不一一列出了。”今年12月,吉林省洮南市一名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呼吁,减少非必要、非教学任务进校园。(12月26日澎湃新闻)

大概这位家长说出了众多学龄儿童家长的感受:一学期下来,非学科教育的各种问卷调查、测试任务接二连三,不知要关注多少个公众号、下载多少个平台教育APP。家长们不胜其烦,却又对之无可奈何。事实上,这些课外教学任务不仅“折腾”家长,更严重挤占了教学时间,干扰了正常教学。

不可否认,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活动进校园,比如“小手拉大手”活动,将宣传教育由学校延伸到家庭,有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这本是好事,但问题在于,有些部门把“进校园”视为推进工作的标配,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合不合适,一股脑地“压”给学校,学校和老师疲于应付,孩子们也被折腾得够呛。正如这位家长在留言中提到:“爱眼日的那个活动,学校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看然后拍照片,群里就出现了多张带着矫正眼镜的孩子近距离盯着手机看的照片,爱眼日变成了‘碍眼日’。”

爱眼日变成了“碍眼日”,听起来荒诞可笑,却在提醒我们,泛滥的“进校园”活动已经让教育教学的味道变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一方净土,所有的活动得以促进教育教学发展,有利于立德树人为准则与旨归,各种“进校园”活动也不例外。如果随便什么内容都可以“进校园”,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进校园”,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布置校园、装扮环境、营造气氛、准备资料、组织学生……老师们也常常苦不堪言,以至于曾有老师感慨“都快没时间教书了。”

“进校园”不是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今年秋季开学前,教育部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本质。事实上,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老师、为学校“减负”,减少各类非必要、非教学任务进校园,将形式主义任务“拒之校门外”。哪些工作可以进校园,哪些工作不可以进入校园,应该有明晰、公开的规定。名目繁多的非教学任务少了,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老师,老师才能把心思都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这无论对老师、学生,还是对家长,都是一件好事。

新闻推荐

偏高1℃ 2021年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

记者29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2021年(截至12月28日)全国平均气温10.7℃,较常年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全年气候总体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