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第一批国家公园来了 关于自然教育 你知道多少

家庭生活报 2021-11-04 00:34 大字

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系列报道

前不久,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第一批国家公园,这让大家对自然有了更多向往。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都知道自然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那么,在背上行囊,探索自然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自然教育的历史和各国的实践吧!

自然教育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自然教育”目前缺乏权威的统一定义,我们先来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自然教育是一种环境教育类型,是环境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提升形式,旨在自然的大环境中去主动认识、感知、联结自然。另一种观点则强调自然教育是通过在自然中引导人们(尤其是儿童)开展与自然连接的实践活动,使其在自由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自然知识,建立自然情感,养成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参与到维护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关爱地球行动中的一种教育。还有学者认为,自然教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儿童在大自然中,通过自主学习增进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北京北研大自然教育科技研究院曾经把自然教育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客体,以人类为主体,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手段,使儿童融入大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儿童对大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

此外,2019年1月全国自然教育网络正式发布了《自然教育行业自律公约(定稿)》,在这份文件中,“自然教育”被界定为“在自然中实践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

自然教育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在户外,强调真实的体验;亲近自然,在自然中获得启发;(2)教育的内容是关于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及过程的学习、认知;是以自然界中的实物为教学素材;(3)其目的是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最终达到与自然为友。因此,自然教育需要启发人们与自然结伴,有一种对生命的态度,有一种对万物的敬畏感;同时,自然教育也是一种具有情境性、行动性、反思性、感悟性、主体性等特点的教育模式。

总的来看,自然教育的关键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较少人工干预和影响的学习环境,使之在其中“浸润”和发展,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的发展。据此,可以把自然教育定义为,通过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自然体验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直接经验,习得知识和能力,完善心智和品行的教育模式。

自然教育的国际案例

尽管各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大相径庭,但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环境为儿童提供良好的个体发展机会却是共同的理想。

目前,世界各国开展“自然教育”的场所不仅有公立的学校教育机构,还包括托幼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私人设立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教育对象主要为3-17岁的少年儿童,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形式。

瑞典的森林幼儿园非常重视在自然和户外环境中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理解与认识,被誉为“没有天花板或墙壁”的幼儿园,是以“自然和森林”为主题的学前教育场所。1957年,瑞典户外运动协会的发起人戈斯塔·弗拉姆首先提出森林之子穆勒的想法,为5-6岁儿童建立“穆勒式”学习场所。

1985年,基于“穆勒式”学习的理念,西夫·林德在瑞典创立了第一所“晴雨无阻幼儿园”,并确立了如下办学原则:通过亲近自然,满足儿童对知识、活动和归属感的需要;不分季节,孩子们均可在森林、田野、山脉和湖泊中一起玩耍,学会如何融入和保护大自然;与家长合作,保证高质量的户外活动;提高儿童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中相互关系的理解,树立“人与自然共同体”的价值观。

瑞典森林幼儿园将自然视为一个无穷无尽的实验室,运用幻想的生物来引导儿童游戏、学习、探索和反思,使儿童更好地了解自然、融入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从而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同时,儿童也学会了在户外环境中照顾自己,增强了自尊感和自我认识。如此一来,儿童的自然生态愿景从个人开始,逐步走向群体协作学习,走向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最终使其能够在考虑全球环境问题时发挥积极、知情的作用。

随着“森林幼儿园”影响的扩大,“穆勒式教学法”也影响到许多国家,如俄罗斯、黎巴嫩、德国、挪威、苏格兰、加拿大和日本等。

美国已经形成了“教学+自然学校+项目”的自然教育实践模式,利用户外自然教育中心、国家公园、森林湿地等场域,将学校教育与自然体验活动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自然教育体系。

美国学校内普遍开展自然教育体验课,在各种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中 (包括参观国家公园等保护地)让学生认识自然,爱上自然。同时,美国不同地区普遍成立了校外的自然学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设计系统化、体验式的课程,通过观察、动手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方式让儿童去探索、感知自然的魅力,理解生命和自然的意义。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很多以自然研习为内容的教育项目,如“树项目”“湿地项目”“野生动物项目”等。同时,美国还通过国家公园体系建立了环境解说和教育模式,让青少年在国家公园里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知识。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自然学校”的概念,1996年进一步提出“自然学校宣言”推动日本野营协会、日本休闲运动协会等社会团体加入自然学校的建设。

日本自然学校的核心是丰富的自然体验活动,旨在培养积极的人性和社会性,提升学生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兴趣、关心和意愿。但是,日本自然学校并非简单地强调自然体验活动的学习形式,而是主张儿童如同在正规学校中进行长期的日常学习生活一样,在自然体验中进行长期地学习和成长。自然学校通过设计相应的课程活动,不仅仅强调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开展学习活动,更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向学生传达什么,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如何去看待自然,将自然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最终将所学活用于日常的生活当中,形成真正的生活能力。

随着自然学校运动的不断发展,日本自然学校还积极参与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自然体验活动,例如,生态旅行、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等,为社区培养自然保护人才,也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自然教育事业

没有有效的教育,人类将无以应对全球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实现。从历史和国际的经验来看,在教育体系中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自然体验学习机会,推进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显然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提出,让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现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的迫切性。

自然教育作为20世纪末期以来在我国逐渐兴起的、尚未得到系统性研究的教育实践,有可能成为应对上述挑战的新型教育路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已经表明,通过主题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自然教育可以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些要素整合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实际地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

教育不仅要建构学生对于环境的态度与价值观,并且应当借助专业知识的传承与思想的激发,发展出更新的解决方法,推进人类生活向前迈进。可以期待,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的自然教育事业将会得到快速而有质量的发展。(黄宇)

新闻推荐

博士教小学是否大材小用

最近,“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社会关注。现在的中小学为何要聘用博士当老师?博士们又为何上...

 
相关推荐